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整合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考点整合一: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化合物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1).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肽链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2).蛋白质中游离氨基(羧基数)的计算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羧基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数(羧基数)=肽键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羧基数)3).蛋白质中含有N、O原子数的计算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的N原子数O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2+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的O原子数-脱去水分子数4).在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若通过图示或其他形式告知蛋白质含有二硫键时,要考虑脱去氢的质量,每形成一个二硫键,脱去2个氢。
5).若形成的多肽是环状蛋白质:氨基酸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6).氨基酸与相应核酸碱基数目的对应关系:基因中脱氧核苷酸﹕mRNA 中核糖核苷酸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在利用DNA 中脱氧核苷酸数或RNA 中核糖核苷酸数求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时,一般不考虑终止密码问题。
3、与水有关的结构及生理过程考点整合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分类总结 (1)从结构上分①双膜:线粒体、叶绿体;②单膜:质网、液泡、溶酶体、高尔基体; ③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2)从功能上分①与细胞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提供载体)及线粒体(提供能量);②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参与构成染色体与纺锤体)、中心体(形光反应(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ATP 的水解(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NA成纺锤体)、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形成细胞壁)、线粒体(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③与蛋白质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质网(加工、运输)、高尔基体(加工、分泌)、线粒体(供能);④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光反应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⑤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暗反应);⑥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核糖体(翻译过程)、线粒体和叶绿体(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3)从分布上分①动植物细胞一般均有的细胞器: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质网等;②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③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液泡、叶绿体。
(4)从成分上分①含DNA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②含RNA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③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有的液泡中没有色素,大液泡的形成标志细胞成熟,失去了分裂能力)。
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结构,有腔细胞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及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液泡植物细胞,高等动物细胞中不明显储存物质,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溶酶体动植物细胞消化车间核糖体动植物细胞附着在质网或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具有膜结构,椭球形颗粒小体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在核附近不具有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考点整合三:细胞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膜的成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的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各种膜在结构上的联系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具体如图所示:(2)各种膜在功能上的联系(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为例)膜系统组成功能线粒体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传递到细胞质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质网对蛋白质进行初级加工(如折叠、糖基化等)形成比较成熟的蛋白质及以小泡的方式输送蛋白质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再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以小泡形式运输到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细胞膜外排作用,分泌到细胞外成为分泌蛋白特别提示:1.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所用的实验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
教材中涉及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还有:鲁宾和卡门证明氧气的来源、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
2.常见的分泌蛋白有抗体、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3.分泌蛋白的转移方向为核糖体→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提供能量。
4.分泌蛋白的分泌为胞吐作用,不属于跨膜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5.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证明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
6.在不同结构的膜之间相互转化时,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以“囊泡”形式转化的是间接相连的生物膜。
7.在推测生物膜种类时,常根据生物膜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判断,含糖类多的一般为细胞膜,含蛋白质多的为功能复杂的生物膜,如线粒体膜。
考点整合四:细胞核及真原核细胞比较1.细胞核1)细胞核结构核膜:双层膜结构,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mRNA→外,蛋白质→染色质和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2)功能:遗传物质贮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也是新代的控制中心。
特别提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但它不是“全透性”的。
核孔能够控制物质出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高考中涉及的通过核孔出入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有:(1)信使RNA在核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2)转录和翻译需要的酶以及组成染色体、核糖体的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比较项目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器有分散的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细胞质中DNA 小型环状DNA(质粒)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染色体,有大型环状DNA(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分裂二分裂主要为有丝分裂实例细菌、放线菌、蓝藻酵母菌、霉菌、动物、植物特别提示:(1)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切不可把它们当成原核生物。
(2)需氧型细菌等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细胞膜上存在着有氧呼吸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3)蓝藻属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有光合片层,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常见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种类及关系(见图)。
专题二细胞代考点整合一:ATP 与ADP相互转化及生理作用归纳考点整合二: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①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通过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②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③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考点整合三: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考点整合四:光合作用过程1、密闭容器中真实光合作用和净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关系图像X代表呼吸作用速率Y代表真实光合作用速率Z代表净光合作用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表观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阶段项目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所需条件必须有光、酶有光无光均可、酶进行场所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的基质中物质变化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能量转换;能量联系:物质联系: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用于还原C3联系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在暗反应阶段将其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帮助C 3形成糖类,ATP中的化学能则转化为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考点整合五: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考点整合六: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类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膜过程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且释放少量的能量。
这一阶段不需要O2的参与丙酮酸和H2O彻底分解成CO2和[H],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这一阶段不需要O2的参与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O2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此阶段需要O2的参与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3.影响细胞呼吸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在生产中的应用温度温度通过影响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呼吸作用。
在一定围,细胞的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加快,但超过一定的温度后,细胞的呼吸速率反而会减慢(1)在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温,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达到增产的目的;(2)无土栽培通入空气,农耕松土等都是为了增加氧气的含量,加强根部的有氧呼吸,保证能量供应,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3)贮藏蔬菜和水果时,通过控制细胞呼吸强度以降低其代强度,达到保鲜的目的,如置于低温环境或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及增加CO2的浓度,降低器官代速率,延缓老化达到保鲜效果;(4)作物种子的贮藏,必须降低含水量,使种子呈风干状态,使呼吸作用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消耗O2浓度在一定围,随O2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速率增加,超过一定浓度,O2浓度再增加,有氧呼吸速率不再增加CO2浓度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含水量在一定围,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含水量的减少而降低【例3】(2010·调研)为了探究植物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者在遮光状态下,测得了相同的新鲜菠菜叶在不同温度和O2含量条件下的CO2释放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为相O2含量温度0.1% 1.0% 3.0% 10.0% 20.0% 40.0%3℃ 6.2 3.6 1.2 4.4 5.4 5.310℃31.2 53.7 5.9 21.5 33.3 32.9 20℃46.4 35.2 6.4 38.9 65.5 56.2 30℃59.8 41.4 8.8 56.6 100.0 101.6 A.根据变化规律,表中10℃、1.0%条件下的数据很可能是错误的B.温度为3℃、O2含量为3.0%是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C.O2含量从20.0%升至40.0%时,O2含量限制了呼吸强度的继续升高D .在20℃条件下,O 2含量从0.1%升高到3.0%的过程中,细胞无氧呼吸逐渐减弱 [解析] 随着氧浓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现为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表中显示温度、O 2含量为10℃、1.0%时,CO 2释放量太高,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O 2含量为1.0%时释放的CO 2量应比O 2含量为0.1%时低,因此A 正确;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是释放CO 2量最少的一组条件,因此B 正确;比较相同温度下,O 2含量为20.0%和40.0%时的CO 2释放量可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后,再改变O 2含量,对细胞呼吸影响不大,因此C 错误;当氧气浓度升高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O 2含量从0.1%升高到3.0%的过程中,细胞无氧呼吸逐渐减弱,因此D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