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课件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课件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最新考纲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答案: A
1.生态系统的功能比较
项 目
来 源
途 径
区别 特点
范围
联系


量流动 阳能

物链和食

生 物网
质循环 态系统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 ,循环流动,全 球性
食物链 各营养级生物 间
生物圈
共同把生态系 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 统一整体,并调节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项 目
来源
途 径
区别 特点
范围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7.与能量流动有关的计算 8.探究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 9.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1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2011·浙江理综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 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年)
1.(2011·海南单科)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解析: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既含有核基因,线粒体中又含有质基因;酵母菌无 氧呼吸的终产物是CO2和酒精,两者均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 期,资源和空间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 K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 率为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A
1.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




各成分的组成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类型 比较
产生条 件
K值
“J”型 (指数式增长)
环境中无限制因素: ①食物充足,空间足够 ②气候适宜,无天敌、疾病
无K值 数学模型:Nt=N0λt
“S”型曲线 (逻辑斯谛增长)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天敌增多
有K值,最终在K值上 下波动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解析: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 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
答案: A
1.对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的考查经常以曲线和表格的形式考查种群增长规律 (“S”型、“J”型曲线)。
2.“生态系统的结构”常见的命题角度有生态系统各成分分析、食物网中生物数量 变化的分析与判断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 能。
项 目
方 法步骤
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计数每个样方个 体数③求解所有样 方种群密度的平均 值即是该种群的种
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 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②一段时间后重捕③如下公
式计算=
①用一定规格的 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 器等)进行取样②在实验 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
进行观察计数
归 类

消 养型
费者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 用
地 位
①绝大多数动物 ②寄生生物
最 帮助生产者传粉、
活跃的成 传播种子等


分 养型
解者


①腐生细菌和真 菌
②腐食动物,如 蚯蚓、蜣螂等
把动植物遗体、排 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物 质循环的 关键成分
2.食物链、食物网的理解 (1)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能占有3个营养级。 (3)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 (4)食物链连成网的原因: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 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 行就地保护
解析: 当一物种引入某地迅速扩散,并改变了该地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A项正 确。小龙虾被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在 我国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因其生存条件丧失,应实施迁地保护,C项正确。要使丹顶鹤在我国野 外正常生存繁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D项正确。
3.生态环境的保护常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考查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材料为背景进行考查,题型为 选择题。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计算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条件、特点及增长率曲线 3.“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4.群落的演替类型的比较及过程 5.设计实验探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3.(2011·福建理综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
选 项
A
B
C
D
表示内容
碳元素的流向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


消 费者
血 浆
生 产者
下 丘脑

CO 2库
淋 巴
消 费者
甲 状腺
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产者
组 织液
分 解者
垂 体
解析: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图示中乙与丙之间为双向的,故若乙为大气中的 CO2,则丙为生产者,而甲可表示消费者或分解者,A项正确;若图示中乙代表淋巴,则甲代表 的血浆不能形成淋巴,乙代表的淋巴也不能形成组织液,B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 丙代表的分解者的能量不能再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用,C项错误;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 图示甲应表示下丘脑,乙应表示垂体,丙应表示甲状腺,故D项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由数据表可知,该种群的存活曲线是凸形(类型 Ⅰ),B项错误。因该种群各年龄阶段种群的存活数≥死亡数,故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 能力,D项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A、C两项正确。
答案: B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图中“J”型曲线是指理想状态下(食物丰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疾病 等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S”型曲线是指在现实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阴影部分是指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即环境阻力。
答案: B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项 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和功
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

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复到原状的能力
实 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影 响因素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 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恢复力 稳定性越高
答案: B
2.(2011·北京理综)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
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学研究中不同研究目的对应的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应 用分析能力。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 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 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 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
项 目
样 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注 意事项
必 须随机取

①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 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 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捕鱼
K/2( 最大增长速
率)
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时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灭 ,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
答案: D
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 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地位
非生物的
无机物、有机物、阳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
必需
物质和能量
光、能源
能量的根本来源
成分
①绿色植物


②光合细菌和蓝藻
养型生
产者
③化能合成细菌,如

铁细菌、硝化细菌
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 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引入生 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 提供物质和能量
必需 的主要成分 (基石)
成 分
存活 数
(只) 死亡
1111
0
1 23456789
01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