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科报告时限PDCA

检验科报告时限PDCA

检验科报告时限(TAT)PDCA
随着条形码标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医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程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信息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转变或再造了实验室的操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使得管理目标和政策要求逐步扁平化。

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指出,实验室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对检验结果数据真实可靠性的管理,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管理也必不可少。

而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urn-around time,TAT) 它的及时性是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TAT又称为结果回报时间,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到接收报告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许多医院的临床实验室都将TAT作为其质量持续改进的观察指标。

检验科于2014年对影响TAT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定位,完善检验分析前流程、仪器速度、复审流程和人工操作等环节的信息化监控。

通过PDCA 循环应用确定延误检验报告的原因,优化了检验报告时限的各环节流程,有效的缩短TAT,提高报告及时率,检验部在提高临床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计划(Plan)
1、收集资料: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无缝连接并作为一个系统平台,应用条形码技术,对带有条形码标签的标本在各时间节点进行监控,对LIS 系统提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2014年1月开始每月统计TAT,内容包括:检测日期、标本号、申请科室、检测项目、结果、标本申请时间、采集时间、核收时间、检测时间、报告审核时间、临床科室接收时间等。

《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中对检验结果的报告及时性明确规定急诊标本TAT血常规为≤30 min,生化、免疫等常规检验项目≤1个工作日,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时限符合率≥90%。

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检验科把常规生化等检验项目的目标值定为2小时。

全血细胞分析的TAT目标值为30min,急诊生化、凝血、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TAT目标值为60min。

急诊项目有:全血细胞常规分析、凝血检验包括凝血常规(PT,APTT)及DIC检查等项目、生化检验包括电解质(K、Na、Cl、Ca)、肾功检测(Urea,Cr)、血糖等检测项目。

2、分析原因:从2014年1月至12月开始收集检验科各检验项目的报告周
遗漏或延迟 执行医嘱 条码未打印或 打印错误 标本遗漏 运输延误 不合格标本 标本类型错误 标本未及时核收 或遗漏 条码错误
仪器未在工作状态 仪器维护保养 仪器传输故障 经验不足 标本复查 高峰期
标本量大 工作繁忙 信息故障 系统不熟练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转时间,统计医嘱开立至条码时间(T 1)、条码至采样时间(T 2)、采样至送检时间(T 3)、送检开始至接收时间(T 4)、接收至核收时间(T 5)、核收至测试时间(T6)、测试至结果时间(T7)、结果至审核时间(T8)及审核至报告时间(T9),这9时间节点共同作用了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具体见下图:
查分析,总结归纳后见下鱼骨图:
T1 T2 T3 T4 T5
医嘱开

未执行医嘱 条码打印 采样时间
送检时间 接收时间 检验科核

标本测试
结果时
间 结果审核 结
果报
告 T1
T6 T7 T8 T9
针对以上因素分析,我们得出了影响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的位居前列的主要因素有运输延误、不合格标本、条码错误等。

3.确立目标:通过PDCA循环应用确定延误检验报告的原因,从而优化流程,缩短TAT,提高报告及时率,实现了使临床和患者满意度提高的最终目的。

二、执行(Do)
为能更好的推动检验结果报告时限的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中各个节点的周转时间,针对以上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检验科从2015年1月开始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
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积极沟通,使其意识到使其意识到影响总报告周转时间首要关键因素在于护士执行医嘱的快慢,尤其对于延迟执行医嘱,或是遗漏执行医嘱,会直接导致T 1及T2时间延长。

每月进行统计,查找原因,对发生T 1、T2 延迟较多的科室督促其改进,共同努力缩短报告周转时间。

2.加强运送中心规范化管理
对运送检验标本的护工进行岗位职责和责任心教育,规范化管理人员配送过程。

对运送过程产生中造成标本延误或遗失者进行追踪,责任落实到实际的人员上,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避免不合格标本产生时相互推诿。

必要时增加高峰时段运送工人数,尽量缩短标本运送时间T 3,减少标本转运途中的遗失与损坏,优化标本运输流程。

3. 加强对检验科的内部管理
检验科进行规范交接班制度,值班人员所接收标本必须完成检验后才能交班,避免了交接班时的漏做与延迟。

仪器维护保养时间错开高峰时段,准备备用仪器,当仪器出现故障时可以替代使用。

组长安排好各组的质控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一天的工作,安排人员提前到岗做好质控和仪器准备工作。

根据T 4延迟情况对节假日工作繁杂,负荷大的情况,加派人员减轻值班人员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检验人员技能训练,熟练仪器操作及报告审核制度。

对实验室内工人组进行培训,使其知晓标本核收时间T 4的重要性。

增加工作组人员,增加
高峰时间的运送人员,加快实验室内的运送,改善实验室内T 5的合格率。

4. 加强审核后危急值结果通报
对于检测结果达到危急值的患者,除了系统及短息通之外,报告审核者需要电话及时通知给临床相关医护人员,敦促其及时查看报告,减少TAT 周转时间,提高查阅速度。

三、检查(Chek)
检验科针对以上措施,积极实施改进计划,通过对2015年1月至7月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统计后发现:
1.急诊检验各阶段TAT平均值改进前较依照计划措施改进后有明显改善,各阶段TAT时间(min)都同比下降
2.血常规、尿常规等临检项目,通过比改进后比较后发现,各个阶段TAT 均较措施实施前有所下降,具体比较结果见下图:
四、总结(Action)
报告周转时间是临床实验室分析后的重要质量指标,对指标的完善、调查、分析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的基础。

我们通过对TAT持续量化的监控,分析延迟原因,制定流程优化政策,缩短检验全程TAT。

通过PDCA循环针对检验报告时限进行的持续改进,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
1. 建立实验室内报告周转时间质量指标
2. 通过对TAT的分析,制定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加强同临床沟通,使医务人员的时间意识提高,努力缩短实验室外TAT。

3. 优化标本运输流程,对标本运送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高峰期时增加标本运输人员与运输的次数,缩短标本运送时间。

4. 对检验科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及时调整每日工作的人员数量、明确各个岗位职责,使检验流程更加合理,同时缩短实验室内TAT。

5. PDCA循环运用到提升急诊检验报告时间符合率,通过每一次的循环,增强了检验人员对急诊检验报告及时性的重视程度,促进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急诊资源。

在提升检验报告时限符合率的基础上,今后还可以把PDCA循环应用到检验工作的其他领域中,不断持续改进,提升检验质量及服务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