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反映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生命观不健康。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转折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生命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本文试图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着手,对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缺失和原因以及教育对策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对策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逐年增多,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趋势。

虽然当代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对自身认识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的认识不全面,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得过且过,表现出茫然的心态。

第二,在对他人认识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珍爱自身生命的同时却对他人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和漠视,容易做出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

第三,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弱,在挫折面前容易气馁,丧失斗志,觉得自己无成就感,而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就必须先剖析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1.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深受影响的部分大学生在片面追求实际利益中迷失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择手段,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甚至威胁他人的生命。

2.科学技术的应用淡化了生命意识。

自工业革命起,人类的体力劳动越来越被机器所代替,当习惯于操作机械的时候,人类的成就感也就越发显得苍白。

长此以往,人们也就很难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处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们,一旦受到挫折和失败,就容易对生活感到困惑与迷茫,感觉生命的无趣、无助、无意义,进而自暴自弃。

3.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生命观的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更新换代速度异常惊人、种类异常丰富、画面制作异常精美,这些都吸引着大批大学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意扮演角色,随意“PK”、“复活”,此时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日益模糊,体会不到生命的珍贵。

当一个人把虚拟游戏世界中的“P”“行为带到现实中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到的。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1.教育实用主义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实用主义倾向在当代大学教育中越发明显。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当面对同一社会问题时有些人可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增加自身的生命感悟,而有些人漠然视之,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会多加评判,甚至对生命的消逝无动于衷,还有些人会茫然无措,甚至会出现悲观、消极情绪而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

2.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里面蕴含着许多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从容地面对一切,而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及家庭普遍淡化甚至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思想相对简单,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处理或解决问题。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1.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有调查显示,家庭关系和谐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待人热情,对待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这类家庭的大学生即使生活中出现挫折,也都能正确对待,积极调适,一般不会采取过激行为。

反之,家庭成员关系淡薄的学生,很难与别人亲近,有的甚至会对同学抱有敌意,对自身也不够珍惜,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做出伤害生命的行为。

2.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过于严格的要求或过高的教育方式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有的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分数,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有的甚至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和保护,造成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缺乏责任心。

长此以往,就大大降低了他们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除了要面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要面对的自我发展和就业压力外,还要面对沉重的经济和生活压力。

当工作和学业上的压力导致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时,他们可能只感到“累”而可能看不到生活的目标与乐趣;同时由于贫困而产生的极强自尊心又容易使他们过分敏感,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是他们过激反应的导火索。

如2004年马加爵面对宿舍同学对其人格的质疑而做出了连杀四人的极端举动。

4.死亡教育的缺失。

父母对“死亡”二字讳莫如深,“死”字甚至与此相近的音都不允许孩子说,说了就认为不吉利。

与孩子谈理想、谈未来,就是不谈生死。

即使在孩子问起死亡事件时,大多说人也是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生命意识中是不会想到死亡的,没有死亡意识就没法体会生命的短暂,不会珍惜生命,从而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思想和行为。

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使命》中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除了受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受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的影响更大。

1.大学生适应大学环境能力不足的特点,极易产生心理压力。

大学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在大学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学的新环境,能否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正确生命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抗挫折能力低的人遇到这些挫折时,就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误入歧途。

2.大学生激情有余而稳重不足的特点,使得他们对待事物缺乏冷静的思考而极易冲动,有时焦虑不安,心情烦躁,甚至怨恨他人,嫉妒他人,当这种状态超过个体承受能力时,就容易采取激烈的反抗行为,如自杀或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给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

3.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容易走极端。

从以往多起由于失恋而造成的杀人案例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带有很大的冲动性。

二高校促进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康生命观的思路与对策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人是惟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

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的基础就是人的生命,离开了人的生命,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丧失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开展教育活动就需要对学生的生命进行特别的关注,对他们开展生命教育,最终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一)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针对大学生自杀的突出问题,学校领导应积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发现和寻找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命教育,以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生命观,使学生懂得重视和珍爱生命。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的最直接途径,它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集中和系统,而且可以降低实施难度。

在国外很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生命教育课程,从而使学生丰富生命知识,懂得生命的可贵性。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大学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和看法。

因此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使之具有过硬的政治、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够解答大学生关于人生的困惑和疑问,能够与大学生共同探讨人生的重要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理想。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规范性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的目的、价值及意义,对人的发展起着定位和定向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不健康生命观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的不坚定,要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具有正确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追求的引领有着独特作用与重要意义。

因此,要注重通过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舆论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社团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充实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大学阶段作为青年期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为每个大学生的发展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在大学阶段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引领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张云飞.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青年探索,2003(4).[2]尹伶俐.从青少年自杀现象看学校的生命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高铭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2003(3).[4]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4).[5]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2).[6]周德新.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8).[7]尹伶俐.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1).[8]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