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电解液详解
15.1
18.4
90.1
3
90
21.7
-3.0
3.7
3.104
1.073
0.59
15.1
3.6
118.1
-43
127
25
-3.0
3.7
2.8
0.975
0.75
16
2.6
乙基甲基碳酸酯 EMC
104.1
-55
108
23
-3.0
3.7
2.957
1.0
0.65
2. 4 添加剂
用量少,见效快
特点:
(1) 较少用量即能改善电池的一种或几种性能; (2) 对电池性能无副作用,不与电池中其它材料发生副反应; (3) 与有机溶剂有较好的相溶性,甚至能完全溶于其中; (4) 价格相对较低; (5) 无毒性或毒性较小。
red ox
3.2
碳酸乙烯酯 Ethylene carbonate EC 丙稀碳酸酯 propylene PC 二甲基碳酸酯 DMC 二乙基碳酸酯 DEC
88.6
37
248
160
-3.0
89.78 20/oC 65
1.321
1.9
16.4
102
-49
242
128
-3.0
3.6
1.204
2.5
2. 2 锂盐
分类 分子式 备注 应用最广 不稳定,电导率低 高温或高电压危险
LiPF6
无机阴离子盐 LiBF4 LiClO4
LiAsF6
LiCF3SO3,LiN(C2F5SO2)2, LiC(CF3SO2)3 LiN(CF3SO2)2等 LiPF3(C2F5)3, Li(C4F9SO2)(CF3SO2)N等 LiBOB 等
1,离子电导率高 2,电化学稳定的电位范围宽 3,热稳定性好,工作温度范围宽 4,化学稳定性好,与集流体及活性物质不反应 5,无毒,无环境污染 6,价格便宜
二 、电解液的基本组成及成分性质
2.1 简介
锂盐(提供载流子:Li+) 电解液 有机溶剂(解离锂盐、提供Li+传输介质) 添加剂(少量使用,改善性能)
贮存及运输条件
应处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曝晒、雨淋,严禁烟火。
小型容器
大型容器
气体生成问题
1,预充化成阶段生成的气体 2,正常使用时生成的气体 3,过充时生成的气体
1)预充、化成生成的气体
2EC+2e-+2Li+ 2PC+2e-+2Li+ + CH3CH2=CH2 H2O+ (CH2OCO2Li)2 DMC+ e-+Li+ CH3*+H+ +e2CH3* (CH2OCO2Li)2 + CH2=CH2 CH3CH(OCO2Li)CH2(OCO2Li)
2.6
乙基甲基碳酸酯 EMC
104.1
-55
108
23
-3.0
3.7
2.957
1.0
0.65
电解液燃烧试验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 2. 3. 4.
作业场所保持空气干燥和通风良好。 吸湿性强,干燥环境下(水份小于20ppm)打开使用。 易燃,严禁一切明火,防高温,防静电。 操作中安全防护措施要齐全,一旦沾染,即刻用大量 清水冲洗。
一些常见电解质锂盐的物理化学性能
名称 结构 分子量 /g 溶点 /℃ 在溶剂中的 分解温度 /℃ 是否腐蚀 铝箔
LiBF4 LiPF6 LiAsF6
LiClO4 Li+CF3SO3简称LiTf -
93.9 151.9 195.9
106.4 155.9 286.9
293 200 340
236 >300 234b
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常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电解液成分 Composition 分子量 熔点 /oC 沸点 /oC 闪点 oC 氧化还原窗 口 Vs. SCE 介电常数 /F.m-1 密度 g.cm3
粘度 /cp
DN
AN
结构图
red ox
3.2
碳酸乙烯酯 Ethylene carbonate EC 丙稀碳酸酯 propylene PC 二甲基碳酸酯 DMC 二乙基碳酸酯 DEC
Li2CO3 + CO2 + 2CH2OH CH3OCO2Li + CH3* CH4
CH3CH3 Li2CO3 + CO
2CO2 + 2e- + 2Li+
2)正常充放电电压范围内生成的气体
气体生成通常与酯交换有关:
主体成分与预充阶段基本一致,正常情况下没有太大变化
常用有机溶剂
2. 醚 ether
二甲醚DME, 四氢呋喃THF 等
3. 酯 ester
甲基已酸酯 MA 甲基丙酸酯 MP等
常用碳酸酯有机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电解液成分 Composition 分子量 熔点 /oC 沸点 /oC 闪点 oC 氧化还原窗 口 Vs. SCE 介电常数 /F.m-1 密度 g.cm-3 粘度 /cp DN AN 结构图
石墨电极循环伏安图
(a)不含 VC
b) 含 5% VC
首次充电过程中先于溶剂化锂离子插层建立起优良的SEI 膜,允许锂离子自 由进出电极而溶剂分子无法穿越,从而阻止溶剂分子对电极的破坏,提高电 极的嵌脱锂容量和循环寿命
Comparison of the Rsei–E plots for the Li/graphite cells without and with vinylene carbonate, which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first cycle.
手套箱
科研环境
生产环境
烘箱
电解液的可燃性
闪点: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测定法分开口杯和闭口杯两种。 一般轻质油多用闭口杯法。重质油多用开口杯法。 开杯法比闭杯法测定结果高约10~30℃。 闪点是保证安全的指标,油品预热时温度不许达到闪点,一般不超 过闪点的2/3。
1MLiPF6在不同二元有机溶剂中的电导率
锂盐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
20oC时不同锂盐在PC:DME(1:1, V/V)中的电导率
3.2. 电化学稳定性
电化学窗口
a) 固体反应体系和液体电解质
b) 液体和气体反应体系和固体电解质
电解质窗口的响应能级和电极中的电化学位的关系
关注要点
1. 有机溶剂氧化电位 通常alkyl carbonates > esters > ethers
2.4.2 过充电保护添加剂
具有氧化还原电对:邻位和对位二甲氧基取代苯; 聚合增加内阻,阻断充电 ,如联苯、环己基苯 等等
2.4.3 稳定剂
与H2O或HF作用,降低H2O与LiPF6的作用
2.4.4 改善高低温性能的添加剂 2.4.5 导电添加剂
与锂离子或者锂盐阴离子作用,减小Li+与阴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增 加Li+迁移数,减小阴离子迁移数和降低阴离子电化学活性
电解液基础知识讲座
刘道坦 2007.1.19
主要内容
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简介 2. 电解液的基本组成及成分性质 3. 电解液的设计 4. 电解液使用的若干问题
一)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简介
1. 1 前言
Cu Al
LiMO2
Carbon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解液的环境
1. 2 电解液的分类
1.3 有机电解液的性能要求
r
阿佛加德罗常数 离子的电荷 真空介电常数 溶剂的比介电常数 离子半径
溶剂介电常数越高,锂离子与阴离子间距 离越大,它们相互作用力就越弱, 越容易解离,自由锂离子数就越多
r
越大,锂离子溶剂化自由能越负, 越容易解离,小于 20时,锂盐解 离较少,
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大,溶剂-溶剂作用越强,溶液粘度越高, 越不利于锂离子的传输
四) 电解液使用的若干问题
H2O, HF的影响
LiPF6
PF5+H2O
LiF + PF5
2HF+POF3 LiF+LixPOFy
消耗电解质
POF3 + ne- + nLi+
PF5 + ne- + nLi+
H2O + e- + Li+ 2ROCO2Li+H2O
LiF + LixPFy
LiOH+ 1/2H2 Li2CO3+CO2+2ROH LiF+ROH LiF+H2CO3 nLiF+ROH+H2CO3+ROH
锂电极表面SEI膜的生成过程示意图
负极表面的SEI膜FTIR光谱分析
正极表面的SEI膜FTIR光谱分析
气体添加剂;CO2, SO2等 无机成膜添加剂
成 膜 添 加 剂
固体添加剂;Li2CO3 等
碳酸酯
VC:碳酸亚乙烯酯等
有机成膜添加剂
硫代有机溶
ES
亚硫酸乙烯酯等
卤代有机成 膜添加剂
卤代EC 氯甲酸甲酯 等
88.6
37
248
160
-3.0
89.78 20/oC 65
1.321
1.9
16.4
பைடு நூலகம்
102
-49
242
128
-3.0
3.6
1.204
2.5
15.1
18.4
90.1
3
90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