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这样规律的事例。这个活动有两点意义:(1) 有意识地关注过 去没有注意的现象。前面曾经说过,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大多数学生 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现在他们初步认识了间隔现象,去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 的事例,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数学教学所期望和应该培养的。(2)进一步加深 对间隔现象规律的体会。找到了一些具体事例,说说各个事例的间隔规律,学生的感性材料 就更充实了,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必定更清楚、更牢固。
评单
学习目标 活动方案 检测反馈
评【活动方案】
活动一: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
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比较、从中发现每排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通过交流发现并 归纳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二: 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让学生自己操作、比较、发现,并联系活动一中发现的规律来感受规律具有普遍性。
活动三: 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改【教学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 外面的物体的个数比里面的多1,里面的物体 的个数比外面的少1”这一规律。
改【活动方案】
游戏导入,寻找规律 请5名男生和5名女生到讲台上做排队的游戏,请1名学生做队长安排队形,可以不同,说说它的规律。
活动一: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课本48页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图中我看到每( )个相同的物体中间有( )个不同种类的物体。 2.根据图形,完成表格。 两端的物体 数量 中间的物体 数量 3.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4.全班展示并汇报交流。 活动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根据刚才的发现任意画几个三角形,再在每两个三角形中间画一个正方形。数数三角形的个数与正 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完成填空。
“想想做做”第3、4题从沿着一段河堤植树到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植树,是间隔情境的变式。看到它们间的不同,
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间隔现象。
说单
学习目标 活动方案 检测反馈
教学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课本48页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从图中我看到每…中间有…) 2.根据图形,完成表格。 两端的物体数量中间的物体数量 3.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 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完 成填空。 我摆的是每两个( )中间有一个( ),两端物体是( ),中间物体是( ), ( )比( )多 ( )。 2.小组交流。 活动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独立思考。
(1)一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 (2)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汇报交流。
【检测反馈】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1)把一根木料锯成3次,能锯成多少段?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成几次? 3.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4.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找规律》这一
课时主要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 次。
(1) 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
第48页例题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情境,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情境里的数学内容。从9块手帕、10个夹子,7个 蘑菇、8只兔子,12片篱笆、13根木桩这三组数据中,发现同组的两个数相差1,这是对规律的初步体验。教学这 道例题,学生看图回答三个问题很容易,初步发现规律可能有些困难。为此,在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后,可以指点他们把 手帕的块数和夹子的个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相差1。再分别把蘑菇个数与兔子只数、篱笆片数与木桩根数比一比,想 想为什么也相差1。这样,学生就看到了规律,体会了规律的合理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这 时的发现仅是初步的,只要讲述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3) 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
第48页“想一想”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这样规律的其他事例。这个活动有两点意义:(1) 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 注意的现象。前面曾经说过,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现在他们 初步认识了间隔现象,去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的事例,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数学教学所期望和应 该培养的。(2)进一步加深对间隔现象规律的体会。找到了一些具体事例,说说各个事例的间隔规律,学生的感性材 料就更充实了,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必定更清楚、更牢固。教学“想一想”的时候,教师应有充分的预案。如果学生暂时 打不开思路、找不到这类事例,教师可列举若干,给予启示和引导。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
—— 四年级组
第五单元 :找规律
第一课时:间隔排列规律
《找规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都编排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
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
(2) 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
“试一试”是操作题,既有十分具体的一面,也有比较抽象的一面。具体的一面指小棒根数与圆片的个数,同组的两个 数量仍然有相差1的规律。抽象的一面指如果用小棒代表例题里的夹子、兔子、木桩,那么圆就能代表例题里的手帕、 蘑菇、篱笆。小棒与圆的关系,可以代表例题里相应的关系。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具体的一面,数 数根数与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再通过“这些关系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两题抽象的一 面。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这时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已具有普遍意义。
评【检测反馈】 1.引导学生观察电线杆和广告牌的排列特点来解决问题。 2.要求学生联系具体情境思考得出结论。 3.从沿着一段河堤植树到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植树,是间隔情境的变式。也就是首尾相接的
封闭排列中间隔物体个数之间的相等关系。 这样更能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间隔现象。
改单
学习目标 活动方案 检测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