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食品风味化学(1)

第二章 食品风味化学(1)


用 途:
在东南亚、日本,把酱油和鱼酱的 咸味当作万能调料,常用于汤类、鱼 贝类、畜肉、米、蔬菜等的调味;也 可对水产糜制品、畜肉糜制品等调味; 还可用作烤肉、烤蟮鱼串、烤鸡的佐 料;对朝鲜咸菜也赋予了独特的风味。 鱼酱也可制成粉状,用作撒在饭上和 海带等菜上的粉状调味品。
5、黄酱
黄酱是在蒸煮大豆中混合曲子和 食盐经发酵制成,含丰富蛋白质。 黄酱中含食盐约10%,还有多量的 各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 故黄酱可用作调料。黄酱还具有特 有的香气,胶质的粘着性也强,可 用来消除肉类和鱼类的腥臭味。
• 辣味仅是刺激口腔黏膜、鼻腔 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 的一种痛觉。 • 涩味则是口腔蛋白质受到刺激 而凝固时所产生的一种收敛的 感觉。
颜色有红、黄、蓝三种原色,只要 具备这三种原色,一切色彩都可以调 配出来。味觉也有四种原味的假设, 即:甜、酸、咸、苦是四种基本味觉。 因此,德国人海宁提出了所有味觉都 可以用空间任意一点的位置来说明的 “味觉四面体”学说。 他认为:一切其它的滋味都可由这 四种基本味掺合而成。
2、酱油
含食盐量约为18%、含糖3%、酒精 1%。酱油的香气中大约有120多种化 合物,包含各种醇、有机酸、脂、羰 基化合物、缩醛类、酚以及含硫化合 物。 酱油中氨基酸、糖质和维生素含量 都很低,而且灰分几乎都是食盐,所 以营养价值较低。
3、氨基酸液
氨基酸液是将大量含脱脂大豆 等的蛋白质原料用盐酸等水解后 中和精制而成。现在代替酱油作 不同浓度的调味液,广泛应用于 各种食品加工上,具有各种和腌 制液、佐料液、卤类、罐头、调 味液等一样的多种用途。
阈 值 甜味, 卫矛醇 17 35 42
阈 值 酸味
温度
17
阈 值
35
42
温度
阈 值
奎宁,苦味
咸味, 氯化钠
温度 17 35 37 42
15 20 25 30 35
温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不同的味 觉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其中对甜味的影响最大,对酸 味影响最小。 食品的美味以味感为基础, 味感与食品的温度密切相关。
甜味剂
乳糖 棉子糖 鼠李糖 半乳糖 麦芽糖 D-甘露糖 木糖 山梨糖 肌醇 甘露醇
相对甜度
16-27 23 30 30-60 32-60 32-60 40-70 50-70 50 70
甜 味 剂
蔗糖 木糖醇 果糖 糖精 1,4,6-三氯化蔗糖 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柚苷二氢查尔酮 甘草酸苷 新橙皮二氢查尔酮 环己氨基磺酸
第二章 食品的滋味
• •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味觉 咸味及咸味调味剂 甜味和甜味调味剂 酸味及酸味剂 鲜味及鲜味剂 苦味 辣味、涩味及其它味
第一节
• •

味觉
一、味的概念及分类 二、化学味觉
三、味觉生理学
一、味的概念及分类
味:是指食品进口 后人的感觉。 通常说能用鼻嗅 到的为香气,在 口内咀嚼时能感 受到的为香味。 心理 味觉 物理 味觉
*变味(调)现象:先摄取的食物的味对
后摄入食物的味带来持续影响,造成 质的变化的现象叫变味现象。 *味的消杀现象:由于某一个味的存在使 另一个味明显减弱的现象较为叫味的 消杀现象。 *味的疲劳作用:当较长时间受到某味觉 物的刺激后,再吃相同的味觉物质时, 往往会感到味感强度下降,这种现象 称为味的疲劳作用。味的疲劳现象涉 及心理因素。
具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只有少数几种 (单糖和低聚糖),其甜度随聚合度的增高 而降低,以至消失。多糖是由数目更多的单 糖组成 ,它是没有甜味的高分子聚合物—淀 粉和纤维素。 糖的异构体的结构、环形结构均对甜味 有影响。低聚糖甙的甙键结构也对甜味有影 响。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 甙键结合的 麦芽糖具有甜味,以α-1,6甙键结合的异麦 芽糖也有甜味。但以异β-1.6甙键结合的龙 二胆糖没有甜味却有苦味。这说明甜味与化 学结构有密切关系。
二、化学味觉
味觉
化学味觉
嗅觉 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觉的感觉器官而 引起的味觉和嗅觉称为化学味觉。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化学味觉又分 为甜、酸、苦、咸四种基本味觉 。
日 本 中 国 印 度 哈勒 林纳可可 海宁
咸、酸、甜、苦、鲜 咸、酸、甜、苦、辣 咸、酸、甜、苦、辣、淡、涩、 不正常味。 甜、苦、酸、烈性味、发酸味、 香味、咸、尿味、酒精味、呕吐 味。 甜、香、油味、粘液味、咸、收 敛味、苦、酸、滋润味、干缩味。 甜、酸、苦、咸
磺酸基--SO3H
磺胺基—SO2 —NH2 羟基--OH 对于糖属于此基
各种糖
无机甜味化合物(硫代硫酸根及 其盐类、锌或钡的溴化物);有机 酸盐类(乙酸铅、丙酸铅、异戊酸 铅、草酸铅、异戊酸锌);—NH 基(糖精、甜精);NH2 基、醛基 (甘油醛);羟基(砂糖、甘油); 腈基、硝基;甲氧基、乙氧基。具 有以上10种化学基的化合物中有甜 味物质。
愉 快 感 觉 不 愉 快 感 觉
甜味 浓度 酸味 咸味 苦味
2、味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味觉有影响,所以相同数 量的同一种物质往往因温度不同其 阈值也有差别。实验表明,最能刺 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 中以30℃时为最敏锐,低于10℃或 高于 50℃各种味觉都会大多变得迟 钝。甜味在50℃以上时,感觉会显 著的迟钝。
咸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⑴主要有咸味者:NaCl、KCl、 NH 4Cl NaBr、NaI • ⑵兼有咸味及苦味者:KBr、NH4 I • ⑶主要为苦味者: MgCl2、MgSO4 、KI • ⑷兼有不愉快味及苦味者:CaCl2、 Ca(NO3)2
盐类的咸味由解离出的离子所定,阳离子决 定咸味,而阴离子影响咸味的强弱并能产生副 味。咸味强弱与味神经对各种阴离子感应的相 对大小和有机阴离子的碳链长短有关。在相同 浓度时,各种盐感应大小顺序为:NaCl>甲酸 钠>丙酸钠>酪酸钠。这说明有机阴离子的碳 链越长,感应越小,咸味越弱。 无机盐中咸味的定味基是正离子,主要是 碱金属和铵离子 , 其次是碱土金属离子。负 离子是助味基,如Clˉ等。咸味受体是味细胞中 的磷脂(与酸味、苦味受体一样)。
不同的味觉物质在味蕾上 有不同的结合部位,尤其是 甜味、苦味和鲜味物质,其 分子结构有严格的空间专一 性要求。这反映在舌头上的 不同部位对味觉分别会有不 同的敏感性。
一般舌头(舌 端)对甜味最敏 感;舌尖和边缘 对咸味最敏感; 靠腮两边对酸味 最敏感;而舌根 部位则对苦味最 敏感。但不是绝 对的,会因人而 异。
1、味与舌的部位关系 :
口腔内的味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 由神经末梢。味蕾是分布在口腔黏膜中极其 活跃的结构之一。人的味蕾数目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减少,对味的敏感性也随之降低,即 味觉衰退。 成人对甜味的阈值为1.23%,儿童为0.68 %。 年龄到50岁敏感性显著下降,对不同的味 敏感衰退有差异,对酸味的敏感性衰退不明 显;甜味降低50 %,苦味30 %,咸味仅有 25 %。
化学 味觉
形态、色泽和光 泽等
软硬度、粘度、 冷热、咀嚼感、 口感等 酸味、甜味、苦 味、咸味等
味觉的分类
食品的质构(Texture)
机械 特性 具有硬度、凝结性、弹性、附着性 以及组合了这些特性后第二次感觉 的脆性、咀嚼性和胶性。
几何 特性 触觉 特性
是与构成食品颗粒大小、形态和微 粒排列方向有关的性质。 脂肪和含水量的问题。
相对甜度
100 100-140 114-175 2万-7万 50万 1-2万 1万 2-2.5万 15-20万 3千-8千
葡萄糖
麦芽糖醇 转化糖
74
75-95 80-130
紫苏糖
D-色氨酸 P-4000
20万
3500 41万
二、甜味与化学结构
食品中的甜味物质有很多,可分为 天然和合成的两大类。天然食品的甜 味一般有各种糖组成 (如蜂蜜、水果、 蔬菜等)。 根据经验,当某种官能团存在时, 知道其物质呈甜味。例如:使木把具 有甜味的物质根据其官能团分类成下 表:
7苦味 6鲜味
4酸味
5酸味
2咸味 3咸味 1甜味
味觉从刺激味蕾开始到感受到滋味,仅需 1.5~4.0毫秒,比人的视觉(13~45毫秒)、 听觉(12.7~21.5毫秒)或触觉(2.4~8.9毫 秒)都快的多。 从人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感觉速度来看,以咸 味的感觉最快,苦味的感觉最慢。所以一般当 食品中带有苦味时总是在最后才觉察到。但从 人对味的敏感性来看,人们对苦味物质的敏感 性往往比其他味觉物质更大,更易被觉察到。 这涉及到味感强度问题,即衡量味的敏感性的 标准——阈值,指能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 ( mol/L)。
第二节

咸味及咸味调味剂
一、咸味

二、咸味调料
一、咸味:
咸味是食物调味中最为重要的, 也是人体生理所不可缺少的;咸 味感还是生物进化中发展最早的 化学感之一。 咸味是中性盐显示出来的味感。 NaCl具有纯正的咸味,也就是只 有NaCl才产生纯粹的咸味,而其 他盐类虽有咸味但不纯正,杂有 他味,如稍酸盐颇苦、Pb的盐是 甜的等。
第三节 甜味和甜味调味剂
• • • • 一、甜味 二、甜味与化学结构 三、影响糖甜度的因素 四、甜味剂
一、甜味
甜味是以蔗糖为代表的味。 食品的甜味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爱好, 还能改进食品的可口性和食用性,并且可 供给人体热能。 甜味的强度可用甜度来表示,甜味的大 小称为甜度,这是甜味剂的重要指标。但 甜度目前还不能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定量测 定,只能凭人们的味觉来判断。目前一般 选用蔗糖为标准 ,用以比较其它糖和甜味 剂在同温度同浓度下的相对甜度。以蔗糖 的标准甜度为100,其它糖和甜味剂的相 对甜度见下表:
各种物质的呈味阈值 名 称 味 道 阈值(mol/L) 蔗糖 食盐 盐酸 硫酸奎宁 甜味 咸味 酸味 苦味 0.03 0.01 0.09 0.00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