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摘要】本文对诗人北岛外诗汉译的12个诗歌翻译观从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和更高层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诗歌翻译观点,对北岛的诗歌翻译观进了阐释和分析,指出北岛诗歌翻译观的独特之处,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北岛;诗歌;诗歌翻译引入诗人北岛认为二十世纪(尤其上半叶)的诗歌“它冲破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和与之相应的国际影响,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所谓的国际诗歌”(北岛,2009:346)。

从1999年起,北岛在美国大学教授创作课,编写教材之际,对他所热爱的几位国际诗人诗作的汉译本进行了细读,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的大量译作粗制滥造,带来了进一步误导,使本来在批评缺席、标准混乱的诗歌中晕头转向的读者更糊涂”(北岛,2009:347)。

他将自己撰写的九篇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的“世纪金链”专栏,自2004年第一期起连载,至2005年第三期,最终这九篇文章被收录在了他散文集《时间的玫瑰》当中。

《时间的玫瑰》收录的九篇“诗歌传记”,分别介绍和述评了国际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九人的生平、诗歌创作和代表性诗歌。

此外,北岛还对不同译本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对各译本以及诗歌翻译的看法。

北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受瞩目的新诗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汉语诗歌、外诗汉译本的感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之处,对他散见于《时间的玫瑰》中的诗歌翻译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管是对诗歌翻译、翻译批评、翻译研究,能起到某个侧面的丰富作用。

笔者将散见于该文集、体现北岛诗歌翻译观的十二个小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更高层面。

一、原文理解层面1.诗歌细读北岛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细读”,“诗歌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其他原因外,恐怕与我们缺乏细读的愿望与能力有关”(北岛,2009:339)。

北岛提倡通过新批评派的细读方法掌握诗歌文本。

因为每一首诗都有语言密码,只有通过细读才能去伪存真,从而进行诗歌翻译。

2.诗歌解码“几乎每一首现代诗都有语言密码,只有破译密码才可能进入”(北岛,2009:11)。

诗歌是穿梭在时空和诗人内心深处的语言编码,即便想读懂一个老朋友的诗歌,有时都会欠缺一定的语境钥匙,何况是跨语种、跨时空的诗歌。

所以诗歌解码是进入诗歌,从而翻译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这也就有了以下这种说法:一个诗人只能翻译跟他风格相似的作品。

但真正要对每一首诗歌进行解码,那是非常困难的。

3.不可译性北岛将诗歌的不可译性归为两类:第一种,词汇意义的模糊所导致的;第二种,诗歌音乐性的不可译。

对于第一种不可译情况,由于原诗本身有些词汇就具有意义多向或意义模糊的情况存在,相应的译本很容易就会出现词汇意义下位化或意义偏离原文,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诗歌的多种译本存在彼此完全不同的情况。

因为对于意义模糊不定的词汇,译者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做出不同的意义定位。

对于第二种不可译情况,北岛指出“一首诗中最难译的部分是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译者在自己的母语中再造一种音乐”(北岛,2009:10)。

二、译入语表达层面1.直接对应在讨论特拉克尔的诗歌《给孩子埃利斯》的各中译本时,北岛将自己的翻译观点总结为“翻译理论众多,各执一词。

依我看,千头万绪关键一条,是要尽力保持语言的直接性与对应性,避免添加物”(北岛,2009:43)。

如果翻译真能全部做到直接对应,那么也就不会存在钱钟书提出的“化境”和傅雷的“神似”。

因为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之间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做到直接对应,就像英语和汉语,德语和汉语之间。

但江枫(江枫,2009:76)却举过一个例子证明其实英语和汉语也能做到一一对应。

他将Wallace Stevens的这首诗A man and a womanAre one.A man and a woman and a black birdAre one.译为一男加一女是一。

一男加一女加一只乌鸦是一。

2.节奏关于节奏,诗歌批评学者徐敬亚曾提出,“节奏,就是给字词以秩序,以衣冠,以呼吸。

词语本身并没有被改变,但之间的关系变了,互相间有了纺织感,于是变得字字铿锵”(徐敬亚,2009)。

要做到对语言有如此的自觉和敏感,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

在诗歌翻译中,北岛以为“韵律虽难以传达,但节奏却是可能的。

节奏必须再创造,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新的节奏,与原节奏遥相呼应。

打个比方,这就像影子和移动物体的关系一样。

”北岛之所以推崇戴望舒的译作,正是因为戴并没有硬译,而是在汉语译诗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节奏。

北岛评判一首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便是大声读出来。

如果诗歌中有特殊的节奏,那就是好诗,否则,就不算是首好诗。

跟北岛一样,朱光潜也有这样的习惯。

每当朱光潜得到一首诗,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判断这首诗的节奏。

他认为“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原来也就是很空洞零乱”(朱光潜,2010:256)。

同时,北岛也非常反对一些译者牺牲节奏、努力凑韵,让译诗仅在形式上看上去像诗的行为,并很不客气地称这些人为前清遗老。

3.佳译劣译北岛认为“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北岛,2009:72)。

对文集《时间的玫瑰》进行总结后,不难发现北岛心目中的佳译劣译分别如下:好的诗歌译本:译诗创作了一种新的自然的节奏;译诗有很好的语感;译诗有特殊的味道。

不好的诗歌译本:用词晦涩拗口;译作保持原语的句法特征;冗长的诗行;诗行松散,没有节奏;译作无法体现译者对每个汉字自觉的控制。

三、较高层面1.合作翻译北岛所指的外译汉诗歌合作翻译其实就是由一个精通源语的人先译,译好后再由汉语诗人对原译作进行完善。

这样译诗,就能保证“诗人对语言特有的敏感与合作者对原文准确的把握相结合,在最好的状态中,两个齿轮能真正磨合”(北岛,2009:272)。

其实很多好的译作都是合作翻译的产物,比如Longfellow的《人生颂》。

这首诗最初将它译为汉语的人是英国驻中国大使Thomas Francis Wade,译出的诗歌虽然有诗段,但却没有韵律。

后来一位叫董恂的清朝官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才形成后来为人所熟知和接受的《人生颂》。

2.译作出版北岛非常反对商业化背景下诗歌翻译的粗制滥造。

他深感与戴望舒、冯至、陈敬容等老诗歌译者相比,目前的翻译水平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大大落后了。

主要原因是出版社的翻译出版流程过于简单,而且缺少选稿、译校等程序。

3.翻译与写作翻译界普遍认可翻译是再创作的说法,北岛却提出了一个更新鲜的比较。

“翻译与创作的区别在于,创作是单干户,自给自足,一旦成书就算盖棺论定了;而翻译是合作社,靠的是不同译本的参照互补,前赴后继,而永无终结之日。

”(北岛,2009:42)北岛不懂瑞典语,所在翻译特朗斯特罗默的《致防线后面的朋友》时,他只能借鉴其它较为可靠的译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四、更高层面1.译文与母语北岛非常重视译诗对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就是本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北岛,2011),“文学翻译处在母语的边界之内,它就是母语的一部分”(同上)。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汉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流入,才改变了官方语言统治下的单一形态,从而助推了新时期文学和新诗的诞生。

2.汉语北岛认为“中文是一种天生的诗歌语言,它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特别适合诗歌翻译”(北岛,2009:130),还认为“中文没有拼音文字的‘语法胶’,故灵活多变,左右逢源”(北岛,2009:114)。

其实不止北岛,还有很多精通外语的文学家和翻译家都曾表达过汉语的诗歌特性。

比如翻译家叶子南曾说,“我有时惊叹于汉语意合的高超本领。

几个孤单的汉字,一经作者安排,居然能创造出惊天地动鬼神的篇章,而细查汉字的安排,却并非合乎逻辑常理;然而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松散的遣词造句方法,使文字掷地有声,使意境油然而起”(叶子南,2001:VI)。

语言学学者申小龙曾精彩地描述过汉语的意合,“汉语的语词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

一个个语词就象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

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不搞形式主义”(申小龙,1988:8)。

3.建立良性的翻译批评机制北岛非常清楚自己翻译理论的薄弱以及自己只懂英汉两种语言的局限性,也深知自己“对某些译作的批评,并不意味着自己有什么权威性,而是希望能引起警醒,取长补短,建立一种良性的批评机制”(北岛,2009:347)。

在奥地利、美国、西班牙等国家,他们已出版相关行业的翻译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和批评翻译行为。

但中国尽管“已经基本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但要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法很可能还是很遥远的事情”(黄友义,2011:30)。

因此,在翻译界、学术界大家如果能形成北岛所呼吁的“建立良性的翻译批评机制”共同愿望和共识,我们迈向翻译立法将会更进一步。

结论诗人北岛的诗歌翻译观点虽然在系统性、学术性、理论性方面有所欠缺,但其视角却是鲜活且具有实践意义的。

他对诗歌翻译的这些认识应该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域,因为北岛的诗歌翻译观不但包含了诗人对语言的敏感,丰富了翻译批评的语料,还是翻译研究一个鲜活的案例,值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研究。

参考文献:[1]北岛.时间的玫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北岛.翻译与母语[A/OL].(2011-08-23)[2012-02-09].http:///bb/viewthread.php?tid=45165.[3]黄友义.推动翻译立法,促进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J].中国翻译,2011(3):29-30.[4]江枫.江枫论文学翻译自选集[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申小龙论文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徐敬亚.日常笔记《随想随写》之六:天蓝不堵车[A/OL].(2009-12-25)[2012-01-23].http:///s/blog_5324aa0b0100fvz0.html.[7]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朱光潜.诗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