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不可译性吴斐(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
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
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
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
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
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
因此,对于将情感作为灵魂的诗歌而言,其情感的载体—形美、音美、意义的翻译,难度可见一斑,甚至可由此将诗歌视为不可译。
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双语转换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其过程蕴含了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感知、理解、产出等认知心理现象,其中的感知可理解为对源语的感觉和知觉。
随之,对应在诗歌中,对于感知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2.1外在形态的不可译性2.11形美的不可译性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渊源与联系,除开英汉字形与发音的不同外,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如,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
除去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讲求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
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
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变化,而词性的转换频繁。
例如“上”,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
而英语的词性转变远不及汉语灵活。
这一切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
2.12音美的不可译性凡诗皆有音乐意境。
不仅各种各样的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也同样有音乐意境的,因为散文诗,自由诗是有音乐似的旋律的诗歌.诗歌的不可译性通常也表征出了文化语言上的一些特征.音乐性是诗歌的标志性文体特征,也是诗歌文化民族性的最好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具有不可通约性.换句话说,一种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东西,别的民族不太可能拥有。
比如,京剧这种艺术形式也只有汉语这种语言符号系统中才可能拥有,很难想象,要是哪一天,有人能用英语或别的什么语种来唱京剧,那该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这就如同,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看英文电影时听到的却是英文调子的中文对白时的感受一样。
中国古代的四言诗,五言古诗,律诗,绝句,词曲等诗体形式以及由这些诗体形式所产生的音乐意境也只有汉语才能拥有.音乐意境是诗歌语言的本体性或本质性特征,与诗歌语言是一种二合一的关系,在翻译的时候,会一起丧失.关于此,中国古代著名翻译家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说:"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其中的"失本"可理解为,一种符号系统到另一种符号系统的转换过程就是原著的"失本"过程。
道安的见解中,他说出了翻译的真理,即,一切翻译活动皆是丧失原有符号系统的本体的活动,诗歌的翻译也是如此。
此外,对于诗歌的音乐意境不可译的这一点,它已经注定了其多数译作的失败,所以,王佐良先生正确地指出:"至今英美译得比较成功的中国诗绝大多数是不押韵的."赵辛尔先生也指出:"以格律体译中国诗往往使中国古典诗歌带有繁复夸饰的维多利亚风格,这就与中国古典诗歌简朴明快的诗风背道而驰了,因而另一些诗人翻译时宁愿舍弃音步,格律,不用韵脚,所以一般评论家认为翻译中国诗的成功之作是英语自由诗,而不是格律诗."因此,对于诗歌翻译而言,其音乐意境的不可译性,由此可知。
2.2意义情感的不可译性2.21 思维方式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下面以A Red,Red Rose这首使得中英文版为例进行说明A Red,Red Roseby Robert Burns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As fair thou art, my bonie lass,So deep in luve am I;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the seas gang dry.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Tho'it wre ten thousand mile!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译呵,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象支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惟一的爱人,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但我定要回来,哪怕千里万里!这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名诗,其语言淳朴清新,音韵和谐自然。
诗人把爱人比作鲜艳欲滴的红玫瑰,悦耳动听的美妙音乐,并发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爱的美好和誓言化作爱的经典。
但在此处,取中英文两个版本,并非用两者在翻译上的比较,而是就借此在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比较。
西方对感情的表达直白化而中方则趋于含蓄美。
因此,这首名诗即使被译成中文,语言如何的淳朴清新,但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感情表达的方式相背,相反,此诗若不译,我们隔着语言这层面纱来欣赏这首A Red,Red Rose,或许效果会更好。
法国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给“肮脏”下的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他说肮脏即“某样东西不在它的位置上”。
他举例说一只沾满泥巴的鞋放在白色的桌布上就是肮脏。
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得到美的概念的一些启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美是某样东西在它的位置上”。
如此说来,未经人为改造、修饰过的自然、自然物便是最高级别的美了。
同样,对于诗歌翻译而言,有些诗歌或许不译会更好。
2.22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拿唐诗英译来说,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高。
很多唐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
它不知勾起了多少异乡游子的思乡愁肠。
诗中的“月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月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皎洁”来形容月光之亮;同时,月光又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故乡的化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然而,月光(moonlight)在英文中却没有这层深意,相反,在英国的俚语中,该词有乘黑夜逃跑之意:e.g. moonlight flit,另外,该词用作动词还有身兼二职之意:e.g. moonlighting。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月圆之夜是鬼哭狼嚎的不祥之夜,因此,moonlight有一种疯狂,虚妄之意。
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月光”相去甚远。
把它翻译过来,诗意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同样,以Oh, Captain! My Captain! 这首诗为例,这首诗中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
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而我们知道,就传统意义上讲,美国是一个偏向于海上发展的国家,而中国则偏向于内陆发展。
因此,对于“船长”的那种气势,或许会因为文化差异,我们很难理解出原诗的意义情感,就如同,我们看电影加勒比海盗系列时,其中杰克船长,captain Jack Sparrow,自由随性、勇敢不羁、幽默风趣、至善至纯,拥有令人闻风丧胆的"黑珍珠号"海盗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