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第6期安顺学院学报Vol.14 No.62012年12月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饶卫民(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06-0027-03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
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
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
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
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收稿日期:2012-06-18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Where Delos rose,and Phoebus sprung!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But all,except their sun,is set.梁启超的译文是:“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1]哀旧烈之无余!Grief,grief,cruel,cruelgrief,从以上三位名家的译文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译,文跟他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联系紧密,热情高亢地呼喊自由,和拜伦作此诗的心境相似;马君武则”[4]由于学者、教育家等主观条件的制约,更为理性地英文译文二(朱纯深译):呼唤自由;胡适在自己国人应多译而少创作的思想“支配下,用离骚体更为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风貌。
Alone,lonely,这些译诗的共同点就是都译出了原诗的灵魂。
但译Moody,gloomy,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思想以及翻译策略、翻译目Iam,atthismostunrestfulmoment的都有所不同,他们处理诗歌翻译时采取直译、意othedanowwarm,then译、或者加注等方法,可以给出形式不同的译文。
cold.”[5]同时译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反映出,译者的主观能从格律与意境表达都难以翻译的原文与译文可动性在诗歌翻译中起到了创造性翻译的作用。
从一以看出,译文一采用的是字对字的直译,译文毫无定程度上来说,诗歌的意境、韵律与文化内涵、精美感,读者也很难领略到原作者的满怀愁绪,同时神风格也是可以传译的。
原诗被翻译后,诗味也丢了。
译文二用精炼的词句因此,所译诗歌只要能反映原作的音、意、加上头韵、叠韵、长音、与尾韵,表达了原作的忧形,能够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同时译者需要牢记伤、凄婉的意境。
译者不同,其知识结构、才情资的是译作能让读者接受,换言之,诗歌翻译要能经质与语言运用能力,以及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不得起接受理论的检验,在这个条件下的译文一般是同,译作的表达方式和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译者对成功的。
原作的把握和内容、风格的处理因有所侧重,原作2、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的不可译性也就表现的程度不同了。
持诗歌不可译观点的学者,中外都有,比如朱因此,对于在实际翻译中难以翻译之处,也就光潜、王以铸、余光中、雪莱、罗伯特·弗罗斯是所谓的不可译性,译者正确地做法不是因为难译特、切斯特顿等等,他们认为,诗歌是不可翻译就放弃不译,而是指灵活地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的,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格律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方法来解决翻译的不可译性。
来表达的。
3、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不可译性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还不管翻译界的学者持诗歌可译性还是不可译性曾受到很多译界学者的关注。
比如卡特福德认为语的观点,诗歌翻译作为一个事实很早就存在了,并言和文化都具有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体现在不且翻译史上,诗歌的翻译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同的语言结构无法进行准确地对应,而文化的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英诗中译还是中诗英译的译性则体现在两种文化所包涵、附加的意义很难对作品都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开花了:近代时,清应[2]。
翻译的文化转向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则代的外交官董恂翻译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认为,不可译性的讨论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因素在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和胡适之都曾翻译过拜伦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来进行分析,完全不可译的的哀希腊();五四以后,泰戈情况是少见的,很多文化缺省所表现出来的不可译尔、雪莱、惠特曼、济慈等诗人的名作被大量地译性是可以通过翻译方法来进行替代或补偿的[3];诗介到中国来。
向外输出的译例也很多,阿瑟·韦歌是难以翻译的文学形式,译文在内涵意义、表现利、庞德曾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四大名著等名形式、风格、韵律等方面与原文相比,有时会出现作也不断被译成外文小说。
近些年,翻译事业更是翻译增值或损失的情况。
但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得到了蓬勃发展,中西互译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数的运用,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译性。
下面不胜数。
这些译作有不少是被广大读者认可的,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言之,是符合接受理论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读凄凄惨惨戚戚。
”及其英译文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者的评价、满足读者的期待心理是必须要考虑的一英文译文一(ClaraCandlin译):个要素。
·28·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曾被认为 “不可译”的例 子,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嘲笑名僧佛印而作的一幅 对联的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所 做的下联回应曰:“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幅 对联对仗工整,里面包含了拆字游戏,同时寓意于 形,耐人寻味。
这幅对联曾一度被译界学者认为根 本不可译,因为英语中似乎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句法 和相关的拆字修辞。
但后来许渊冲先生却给出了令 人满意的译文:“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A maiden maybe made a house maid.”[6]不管是语意还是文字对仗,使人充分领略到语言的 共通性和翻译的神奇之处。
诗歌的可译性是说诗歌翻译的可能性,不可译 性是指诗歌翻译中的难译之处,二者均具有相对 性。
同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 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
作为译者,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相关文本 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挑战翻 译过程中相对较难处理的部分,知难而上,明知不 可为而为之,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 力,译出读者满意的作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诗歌的可译性是贯穿了诗 歌发展的整个历程的,而不可译性只是短暂的、阻碍诗歌翻译的障碍,是可以被清除的。
诗歌的不可 译性宛如我们前行路上的雾霭和荆棘,译者不仅应 擅长走过坦途,而且还要能经过审慎地辨析和思 考,找到正确的方法,铲除荆棘、跨越障碍,最终 到达彼岸,传递给读者正确的信息。
结语诗歌的翻译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静态的符号或 文化系统,而是通过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的译介 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身文化的历程,这种开放的 系统将使诗歌翻译不断地超越和发展。
有鉴于诗歌 翻译促进了中西诗歌的交流,推动着诗歌发展的历 程,同时诗歌翻译也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可译因素与不可译因素是译者翻译决策过程中不可 回避与绕行的必经之地,每个译者都应该在自己的 翻译实践中重视和思考相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单 纯的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剖析诗歌翻译中相对难 以处理的部分,认真地译好每一部作品。
在做好翻 译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诗歌翻译,以促进整个 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httpbrotherlilac.blog.sohu.com113642314. htmlD.20094.2012.3.[2]肖洋·科特福德“语言不可译”与“文化不可译”.[J] .安徽文学,2011,(8):171.[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潘家云·“声声慢 ”翻译赏析与试译 [J].外国语,2003,(3):53.[5]朱纯深 ·译注宋词英译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木兰花慢(辛弃疾),声声慢(李清照)[J].中国翻译,2002(3):92-93.[6]翻译典型译例举隅[EB/OL].htp://wenku.baidu.com/ view/2157475e804d2b160b4ec084.html.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