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恒动变化
物之极 由乎变
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即“变” 的量变过程 事物发展到极点,发生质变而新生 即“化”的质变过程
24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物之生 从乎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气机
神机 病机
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 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 ,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 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 理活动的动态平衡
机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动静相召
26
变易思维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同时注重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定限度内、暂时的、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运动的另一表现形式。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天人合一
19
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 方式。
天人合一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命题之一,天、地、人关系密切。 可从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分析人的生命活动(小宇宙)的规律。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整体宏观
15
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一体 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五行之气、五行 之气生万事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绪
论
1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属于原创思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医 药本质与特色、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学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之所在。
一
象思维 系统思维 变易思维
二
三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天地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
相应,故名篇,其义无穷(马莳注)”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3.应象思维
13
自然、社会、环境、生物、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 但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联系,皆遵循着 “其象相应”的法则。
《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 由生也”。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整体宏观
宏观,泛指从大 的方面、整体方 面进行研究的思 维方法 微观,即从小的 方面、局部方面 进行研究的思维 方法
17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变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的
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过程以及防治 疾病等的思维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的所有事物始终处于不断运
22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动、变化之中。在运动变化中维持和谐的状态。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常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 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医者之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慧然独悟,昭然独明”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3.应象思维
12
应象思维是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 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同气相求 ,同类相通,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宏观认识: 宏观考察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 宏观认识人体自身,总括为五脏系统,建立五脏一体观 宏观把握五脏系统与精气神、经络、体质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 构建“天人相应”的宏观认识。
《素问·气交变大论》: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 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天人合一
20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三才者 天地人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气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一)象思维
5
根本
特征
法则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 形象 思维
• 意象 思维
• 应象 思维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动静相召
28
变易健康,即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 相召,以臻“平”“和”的生理状态。
平气
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失于平衡,称为“阴阳失调”
平脉
肾气 平均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清·唐大烈《吴医汇讲·人身一小天地论》: “人禀健顺之德,以生五行之气,隐于五脏,见于六腑。呼吸,即阴 阳运输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泽,即花木荣繁也;耳目,即日 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2.动静相召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正平和是万物 化育的根本、道德修养的境界,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27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阳动
“圣人定之 以中正仁义 而主静”
阴静
“中和”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一)象思维
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 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 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自然界 云气 风气 象形文字 水气 思维发生
4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心
《易传·系辞上》: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 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二)系统思维
14
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研究系统和要素(系统的构成部 分、因素、单元)、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构建最早的 系统思维方法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东、西、南、北四海 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 水谷之海 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 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 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 节,皆通乎天气。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 相应的思维方式。
21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天人同气
天人同构
天人同律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二)变易思维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6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常常是人们在实 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生动的直觉反映。 藏象 观物取象 “见乃谓之象”
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