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精)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精)

绪论
二、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
1. 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内科学萌芽期)
中华有五千年历史,而我们中医内科学就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使得中医内科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方面的记载,开始认识“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等内科疾病,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疗方法。

传说由商代的伊尹创制的“汤液”,就是中医内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西周时期则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内科学奠基时期)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源头)。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延伸点:《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解剖学的记载,如《灵枢·肠胃》中记载:“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这段原文就清楚明白地指出了胃与小肠(包括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等等)的解剖形态以及其体积与容量,包括长、宽、直径以及在人体腹腔中的位置形式等等,并且有精确的数字!
《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关于生理学的一段话却极为经典:“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关于“治疗”的记录:《黄帝内经素问》治疗水肿的一段话“开鬼门洁净府温肾助
阳化气行水宣利三焦... ”至今在临床都是很有效果的。

治疗痿证“治痿独取阳明”:这个阳明指的是阳明经,即脾胃,治疗痿证需注意脾胃的调养。

《伤寒杂病论》:汉代成书,奠定了中医内科学基础,阐述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辨证理论体系,包括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

虽然说是杂病论,但记载的都是内科学的疾病。

此书是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生的辨证与治疗。

延伸点:《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完整,理法方药中还包括药后调摄如:外感药后服粥、覆被,①有助于发汗②抵御汗后腠理舒张,寒邪入侵。

所以说此书是医学发展史中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3. 两晋金元时期(发展时期)
是中医内科学发展时期,此时期成书较多,内容丰富,使中医内科学得到了较大发展,代表著作如下:
(1)《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王叔和著,记录24种脉。

(2)《肘后方》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延伸点:葛洪为炼丹道士,在《肘后方》中记录了沙虱虫(西医恙虫病)的治疗,还记录了用狂犬脑敷贴治疗狂犬病,但是葛洪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

19世纪法国的巴德斯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疯狗病,把病兔的脑髓取出来制成针剂,用来预防和治疗疯狗病,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

巴斯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较科学,运用免疫学的知识,但是却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方药专著还有《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和《雷公炮炙论》雷学文著。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记录了“寸白虫”(现代绦虫病)的病因,吃未煮熟的肉致病。

(4)对中内发展具有贡献的还有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等。

治疗上举例(见书本)海藻昆布治疗瘿病,青蒿治疗疟疾(1967开始研究青蒿,但是1973年成功提取青蒿素,)。

(5)《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北宋时期国家颁行的方书,收载了大量的内科方药。

(6)《三因极--病证方药》发展了病因学说。

陈无择著。

此时已经发展至宋代,宋代对医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比较重视,规定了各科人员的比
例关系。

从宋代起金元明三代均设有大方脉科(是治疗成人各种内科疾病的专科),从而促使了内科的进步。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金元时代四大家的出现,他们各自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体状况及发病特点,总结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A:刘完素:认为“火热”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极力提倡火热致病的机理,创立“火热论”。

在治疗上,他非常善于使用寒凉药物,被后人称为“寒凉派”
B:张子和(张从正)认为疾病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病邪之侵害,不论外因、内因致病,一经损害人体即应设法驱邪外出,把“汗吐下”三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有独到见解,治病以攻邪为主,后人称之“攻下派”
C:李杲(李东桓)因为生活在金元混战、社会动荡之年,人们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体质虚弱,从而使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他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从生”,治病时则多用补气升阳的药物,因擅长温补脾胃,后世称之“补土派”
D:朱丹溪研究了前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著作,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独树“相火论”“阳常有余,阴不足”两论,治疗上竭力主张滋阴降火之法,后世称之“滋阴派”。

4. 明清时期(发展、充实、成熟时期)
(1).《内科概要》第一部以内科名字命名的著作。

(2).《名医杂著》王伦著——拿来主义者,善于效仿
(外感法仲景,热病用完素,内伤法东垣,杂病用丹溪)(3).《证治准绳》王肯堂著描述内科许多疾病及
《景岳全书》张介宾著治法,其中许多知识对
《病因脉治》秦景明著临床指导意义较大。

《医宗必读》李中梓著,其治泻九法囊括了治疗泄泻的所有方法。

(4).《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政府组织编写
《医宗金鉴》吴谦著
《张氏医通》张璐著
《沈氏尊生书》沈金鳌著以内科为主体的著作
《辨证录》陈士铎著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著
《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著
(5). 短篇医书:简练实用,临床运用价值大。

《证治汇补》——李用粹
《医学心悟》——程钟龄
《医林改错》——王清任
《血证论》——唐容川
《类证治裁》——林佩琴
(6).明清时代,在医学史上具有特别突出地位的要算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它使内科学之外感病的实践与理论进入更高更完善的境地,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了后世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的不足。

《温热论》—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湿热条辨》—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温病条辨》—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5. 建国以后,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指导下,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①建立了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内科学人才(中医院、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和西学中:陈可翼,学校校门题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②编写出版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大批内科专著,出版了大批有价值的医学典籍(古籍都是竖着看的,如今已经可以横着阅读)③中医内科的临床研究等等。

中医内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外国人进入中医院校学习,(江西中医药大学有很多印度、韩国、日本留学生)美国承认中医,允许中医在部分洲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