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当今,人民生活整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意识形态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包括唯物辩证的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社会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面向生活和面向群众的艺术观、信仰自由并接受人民政府领导和遵守法律的宗教观等。
就中国而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探讨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分析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更为复杂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冲击。
一些
人感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在发展市场经济,两种制度的区别已经不明显,甚至趋同,用不着再强调意识形态的区别;一些人对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生了疑问;随着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了茫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一些人对阶级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加之过去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采取淡化的态度。
(二)意识形态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成分的多元性等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同时,我国正面临着利益主体分化、重组的严峻考验,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维护和宣扬不同要求的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必然产生意识形态的冲突。
前苏联解体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当时所谓的公开化、民主化、多元化,使苏共逐渐丧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之后,国内也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与处于强势的资本主义直接面对,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更为激烈。
(三)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
当前,西方一些学者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意识形态的争论已经随着西方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结束。
但
是,“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个陷阱,非意识形态化的实质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丧失、放弃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终结论既忽视了经济、科技发展在世界范围的不平衡性,正是这种不平衡性导致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也忽视了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与反作用。
所以意识形态终结的实质是要马克思主义终结,而将西方世界的社会精神现象以非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文化的普世意义引领世界
文化潮流。
(四)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多样化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强大优势,常常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力把西方文明变成其他国家行为的楷模。
作为西方霸权主义之文化表达的西方意识形态,其渗透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的态势:一是以各种传播媒介和现代信息化方式向全世界倾销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二是以所谓对话、交流、援助、慈善的方式,巧妙地将其意识形态灌输给第三世界;三是通过各种诱人的广告进行文化入侵,将西方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扩散给第三世界;四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也输出了跨国公司的规则、惯例和观念,包括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意识形态。
二、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说过“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思想观念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条件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进一步以理论的彻底性赢得人心,积极主动地与当代各种学术思想体系对话,大胆吸取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驾驭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充满活力。
(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内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首先,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同那些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积极的思想斗争;其次,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批判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吸取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发挥意识形态在凝聚人心、调动人们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基础和最终动力,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条件。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综
合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军事实力,归根到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力量的雄厚,作为自己的基础。
所以,我国要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的“西化”和“分化”的阴险目的,最主要的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四)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粉碎西方意识形态“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尤为迫切。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手段,坚持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结合,坚持重点讲解与全面宣传相结合,提高理论宣传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要求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要运用日益发展的大众传媒和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形式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受教育。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参考文献
[1]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绍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2.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