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收稿日期:2009-01-16作者简介:1.钟君(1979-),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郑承军(1969-),男,重庆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42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V o.l 42 N o .3J OURNAL OF Z H E NG Z HOU UN IVERS I TYM ay 200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剖析钟 君1郑承军2(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污名化0现象。

该现象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根源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悬空化现象和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诋毁。

要有效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污名化0现象就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中图分类号:D 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3-0028-04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前,曲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意识形态0一词贬义色彩,使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历史背景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怀疑。

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恶毒地攻击,严重诋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单质化和历史扁平化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同质性越来越大,世界单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共存,历史扁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条件下,看似/中立0的全球主义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场化为趋向的社会改革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导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滋生泛滥,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最后,多元化的社会构成也消解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总之,种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指导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基本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公然诋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好注脚。

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0,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前一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诋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伎俩。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0为达到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曲解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如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杀鸡取卵、断章取义;错误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故意放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的个别过时的论断和观点置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

当前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有相当的市场。

某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内外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

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等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

还有少部分人,公开诋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诋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制造三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对立。

他们或者用毛泽东思想否定邓小平理论;或者用邓小平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否定毛泽东思想;或者用/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邓小平理论。

(二)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公有制,实行全面私有化0、/资本统治劳动0、/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不可避免0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尾随而来。

市场原教旨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意识形态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企图误导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全盘私有化的主张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釜底抽薪。

虽然我国政府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西化0中国的企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但是其社会影响不可低估。

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但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为市场经济无用的附加,更视为市场经济的牢笼和阻碍,其目的是通过大力鼓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意识形态化0,从而在思想上、经济上根本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鼓吹多党制,实行资产阶级宪政民主一部分/政治浪漫主义者0鼓吹多党制和宪政民主的实质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他们认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权力软约束、腐败、权大于法、民主化程度低等弊病都是由一党专制政体和集权造成的,因此主张用/宪政民主体制0代替四项基本原则,其真实目标并非促进中国社会的政治文明而是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多党制的实质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四)歪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鼓吹消费主义,大肆宣扬大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正在迅速扩张。

消费主义鼓噪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一味地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消费至上,以追求享乐主义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媚俗的大众文化借势迅速蔓延。

某些电视选秀等节目,过度娱乐化,以收视率为唯一目标,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消费主义指导下的大众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对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产生价值观认同,最终从文化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在历史学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否定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行为、诋毁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论时有出现。

这些观点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历史基础。

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的冲击将更为严重,并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总之,尽管国际国内各种消解和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披着形形色色的面纱,怀揣着林林总总看似自洽的逻辑,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各种消解和诋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中国具体的国情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

其根本目的是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引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的成因(一)/意识形态0概念被曲解为/虚假意识0和/政治标签0意识形态是随着近代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

对其解释和界定,国内外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现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政治哲学概念。

正是因为如此,意识形态的概念被/污名化0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概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话语和视野中的/意识形态0概念需要系统、全面的理解和分析。

一般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特殊利益抽象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通常是/虚假的意识0。

然而当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被曲解为/虚假意识0。

有个别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有意或是无意的肢解,从而从根本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

他们紧紧抓住马克思早期关于意识形态的个别论断,意识形态的/要害是为现状辩护,因此它是-虚假意识.0[1](P367),认为意识形态的实质功能就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特殊利益抽象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有普遍意义的思想0[2](P100),以达到支配全体社会成员的思维和意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企图。

因此,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利益是狭隘的利益,是虚假的普遍利益,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其真正功能在于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和统治现状服务。

诚然,他们关于意识形态的这种认识的确来源于马克思。

但是,他们有意地回避而且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即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换言之,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点只存在于严重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之中,而对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意识形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

基于意识形态/虚假性0的前提,意识形态的/权威性0受到质疑。

在意识形态威信扫地的同时,意识形态成为贬义词。

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虚假论0在学术界似乎越来越受到/追捧0,成为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吹私有化和民主宪政的/哲学依据0和/理论根据0。

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意识形态被曲解为/政治标签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