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技巧讲解】人物传记阅读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一类。
从近两年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语文卷来看,涉及人物传记的阅读呈上升趋势,一般设4个题目,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分值在18-25分。
从设题的切入点来看,主要立足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的含意;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掌握传主的形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的含意。
重要语句即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一般指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丰富的语句等。
做此类题,要牢记“答案就在原文中”的原则。
寻找答案的途径有:(1)切分挖掘法,即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即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就是找出题干中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找出来了。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就是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做此类题,应力求全面、准确。
首先,要整体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如传主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等。
其次,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
第三,确定范围,在其范围内找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忌机械照抄。
3.掌握传主的形象。
掌握传主形象,要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把握其形象,紧扣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认真体味。
还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
做此类题,要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运用如下方法:(1)提取精要法,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以点带面;(2)综合句意法,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3)整体透视法,理解“弦外之音”“潜台词”的含蓄表达。
整理答案时,要从原文中搜寻相关文字,抓关键语句,尽可能用原文词句表达。
表述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4.把握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理清文章在选用和组织材料的安排上的特点。
可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章的脉络。
命题主要考查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分析等。
答题时,考生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5.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还有抒情、说明等。
描写的方法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刻画等。
要留意那些看似与传主无关却对刻画传主有着重要作用的侧面描写。
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语言特色,不同类别的传记具有不同特点,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较为开放,难度系数较大。
做探究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答题要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探究题答案字数一般为150字左右,答题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也让答案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观点还须有探究意味,让观点站得高,体现出个性的阅读所得的意义。
二要注意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一味强调个性阅读。
探究要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所引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
【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张昌华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
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他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
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
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
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
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顶桂冠。
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
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
《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
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
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
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
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
”“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
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
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
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
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
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
文亦如其人。
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
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
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
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
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
”“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
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选自《人物》,有删改)1.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中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哲思融入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B.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洒脱之姿,傲啸之态。
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D.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深味,发人深省。
2.为什么说“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了”?3.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
4.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
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
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
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
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
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
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