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
第2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
总的来讲,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界面以化学结合为主,有时也会出 现几种界面结合方式共存。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3、影响界面稳定性的因素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4、残余应力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5、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方法
(1)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涂层处理:在增强材料组元上预先涂层以改善 增强材料与基体的浸润性,同时涂层还应起到防止发生反应的阻挡层作用。
不同界面结合强度断裂纤维周围基体形态模型
a. 弱界面结合状况 b. 界面结合适中状况 c. 界面结合过强状况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的形成
第一阶段:基体与增强体的接触与浸润过程。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 要求组份间能牢固的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 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存在液态对固体的相互浸润。
第二阶段:聚合物的固化过程。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的影响,同时它也 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如热固性树脂固化时的胶粒和胶絮。
界面层的结构包括:界面结合力的性质、界面层的厚度、界面层的组成和 微观结构。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2、界面作用机理
(1)界面浸润性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关,也与复合材料各组分的浸润性、相容性、
扩散性等密切相关。
界面的结合状态和强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每种复合材 料都要求有合适的结合强度。
界面结合较差,增强纤维与基体很容易分离,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 脱粘、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起不到增强作用; 界面结合过强,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应力无法松弛,形成脆性断裂; 最佳状态的界面,裂纹沿界面扩展形成曲折的路径耗散较多的能量, 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一定的韧性。 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结合强度而应考虑到复合材料 综合力学性能。
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2、界面作用机理
(1)界面浸润性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2)化学键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3)扩散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4)电子静电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5)机械联接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6)变形层理论和抑制层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1、外力场;2、基体;3、基 体表面区;4、相互渗透区;5、 增强剂表面区; 6、增强剂
2.1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
二、复合材料界面的结合方式
2.1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
三、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1)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 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 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 力集中的作用。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Mg17Al12 原 位 复 合 材 料 碳 析铝 出( 物含 化形 镁 合貌 ) 物, 复 析有 合 出 材 相 料 / TiB2/NiAl 碳/铝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 (a)快速冷却 (b)慢速冷却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2、界面的结合方式
(1)化学结合:通过化学键结合。 (2)物理结合:通过范德华力结合。 (3)扩散结合:通过相互扩散结合。 (4)机械结合:通过机械咬合结合。
2.3 复合材料界面的表征
界面表面形态、结构的表征
未处理碳纤维的表面形态
低温等离子处理碳纤维表面形态
氧等离子处理后,经80℃与苯乙烯反应4小时,接枝聚苯乙烯分子 链的碳纤维照片
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部分? 复合材料界面具有哪些效应,都有哪些界面理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界 面有哪些特点,都有哪些优化设计的方法?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的类型
第一类:界面平整、组分纯净,无中间相。 第二类:界面不平直,由原始组分构成的凸凹的溶解扩散型界面。 第三类:界面中含有尺寸在亚微米级的界面反应物。多数金属基复合材 料在制备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界面反应。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2.1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
(3)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 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
2.1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
(4)散热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 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及耐热冲击性等。
1、界面的类型
类 型 1 类 型 2 类 型 3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 不溶解 钨丝 / 铜 Al2O3 纤维 / 铜 Al2O3 纤维 / 银 硼纤维(BN表面涂层) /铝 不锈钢丝 / 铝 SiC 纤维 / 铝 硼纤维 / 铝 硼纤维 / 镁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 但相互溶解 镀铬的钨丝 /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 镍 合金共晶体丝 / 同一合 金 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反应 层 钨丝 / 铜 – 钛合金 碳纤维 / 铝( 580 C) Al2O3 纤维 / 钛 硼纤维 /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 纤维 / 钛 SiO2 纤维 / 钛
(7)优先吸附理论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原则 (1)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改善增强材料与 基体间的浸润性。一般可采取延长浸渍时间,增大体系压力、降低熔 体粘度以及改变增强体织物结构等措施。 (2)适度的界面结合强度。 (3)减少复合材料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4)调节界面内应力和减缓应力集中。
2.1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
(5)诱导效应: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 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 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等。
界面效应是任何一种单一材料所没有的特 性,它对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界面效应 既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有
复合材料
郭连贵
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第2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
石墨烯
掌握界面定义、组成 掌握界面的作用
掌握界面理论
掌握界面设计方法
了解界面表征方法
多壁碳纳米管
2
2.1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
2.1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
一、复合材料界面的定义
复合材料界面示意图
复合材料界面区成分比较复杂
2.3 复合材料界面的表征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复合材料界面的分析表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光电子能为揭示界面的本质、丰富界面的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3 复合材料界面的表征
2.3 复合材料界面的表征
(2)选择金属元素:改变基体的合金成分,造成某一元素在界面上富集 形成阻挡层来控制界面反应。尽量避免选择易参与界面反应生成脆硬界面 相、造成强界面结合的合金元素
(3)优化制备工艺和参数: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程度主要取决于 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因此优化制备工艺和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是优化界面 结构和控制界面反应的有效途径。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三、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的结合方式——与金属基复合材料基本相同
2、界面的稳定性 (1)基体与增强体在界面形成固溶体(增强); (2)基体与增强体在界面形成化合物(降低)。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
三、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方法
4、热残余应力
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导致残余应力,其在界面处引起 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