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编号:Y A-01-201 4分宜县洞村红利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2014年度)矿长:尧英孙总工程师:彭水清生产矿长:施秋发安全矿长:黄运兴机电矿长:章庆云编制:彭水清编制:分宜县洞村红利煤矿颁布日期:2014年2月18日目录第一章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规范煤矿企业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保障企业员工和公众的生命安全,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煤矿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矿井发生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包括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矿井火灾事故、煤尘爆炸事故、顶板事故等。
4、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其中,专项预案主要有瓦斯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煤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煤矿重大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煤矿重大顶板事故专项应急预案、重大水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等。
5、应急工作原则煤矿事故救援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煤矿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生产矿井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第一响应者的作用,会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协调应对,将日常管理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
二、企业的危险性分析(一)矿井概况1、位置与交通红利煤矿地处分宜县洞村乡上吉村,位于分宜县城360,直距26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49′41″~114050′31″;北纬27000′31″;属分宜县洞村管辖。
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洞村(双林水泥公路),并可通往新余市和分宜县城;武吉高速公路从矿区东部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地及水系本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矿区最南海拔标高+280m,最低海拔标高+100m,一般在+120~180m之间,山脊走向基本与地开走向一致,山林密,植被厚,地形条件复杂。
区内无常年河流,本区属亚热带潮湿气候,历年年平均降雨量1627.25mm,年平均蒸发量1455.4mm,年平均气温16~18℃,年年4-6为雨季。
红利煤矿四周无相邻矿井。
3、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及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江西省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赣煤行管字[2009]159号文),对红利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批复:低瓦斯。
煤尘爆炸性:没有爆炸性。
煤层自燃发火倾向:不易自燃。
4、地层分四个岩性阶段:⑴、王潘里段(P2L4),厚度63米左右;主要以粉沙岩、细沙岩、泥岩及煤组成。
⑵、狮子山段(P2L3),厚度9~37米;为灰~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石英细沙岩为主,作辅助标志层。
⑶、老山段(P2L2)老山上亚段(P2L33),厚度115米左右;上部粗粉砂岩为主,中部细分粉砂岩为主,下部粉砂岩。
老山中亚段(P2L32),厚度40米左右;细粉砂岩与泥岩互层;老山下亚段(P2L31),厚度50米左右;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组成。
⑷、官山段(P2L1),厚度100米左右;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组成。
5、构造坡龙山向斜为本矿区主导构造,向斜轴走向北东东向,两翼基本对称,由南西向北东方向倾伏,为一箕式向斜构造。
向斜四部出露二叠系上统长兴和龙潭组上部地层,向两翼依次出露出老山中亚段和下亚段地层。
南部煤层露出头附近出现次一级倒转向斜现象。
区内断层主要有三条:F1、F2、F3F1倾向正断层:位于矿区范围西部,走向100~300,落差60米左右,倾向东,切割了预划定矿区范围西部向斜端的煤层。
F2走向逆断层:位于矿区范围南部,450~900,呈S形,倾向北,倾角700,落差100~150米,断层上盘主要老山中亚段至下亚段地层,下盘主要为官山段地层,局部切割B4煤层。
F3走向逆断层:位于矿区范围中部,ZK-1和ZK-5钻孔均见到该断层,造成老山中亚段和下亚段地层重复。
走向600~700。
倾向北,倾角500,落差50~100米。
矿区构造确定为复杂类型。
6、水文地质⑴、大气降水矿区含水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浅部矿区涌水量的大小直接受大气降水控制,井田内的老窑、风化裂隙是大气降水补给矿坑的主要通道,是矿坑的主要充水因素之一,区内地表水系较简单。
⑵、老窑水煤层出露地表,浅部煤层已被采空,煤系地层不同程度的节理裂隙发育,由于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渗入地下老窑空间,造成积水,对开采煤层则矿坑主要充水因素之一。
⑶、断层导水据以往资料及矿山历年的开采情况,本区断层不发育,在矿区南翼边发现有一条F1断层,断层上下盘为老山中、下亚段和官山东段弱含水层或相对隔水层,因此断层导水性较差。
⑷、矿区及周边地区老窑小井分布状况煤矿周围不存在有证矿井,但有部分已关闭小井。
上吉里村小井全于矿井南翼,小井井口标高+98.6米,开采水平+48米左右,该小井曾在2006年与本矿井风井贯通,小井储存积水已排空,但雨季时,仍有大部分大气降水补给,造成矿坑充水。
林场小井位于矿井北翼,小井井口标高+105.4米,开采水平+30米左右,有一定的积水。
但与本矿井相距较远,未发贯通,矿井今后开采北采区时要防止与林场小井发行贯通。
(二)、开拓方式及生产系统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在井田中部布置主斜井、1号风井,井田西翼布置2号风井,主井口标高+107m,井底标高±0m。
1、通风方式及系统根据开拓部署及井下巷道布置,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和对角式通风方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每个风井选用FBCZ-4NO11A型B防爆轴流式主要扇风机2台,1台工作,1台备用,采用主扇反转反风方式。
掘进工作面采用局扇正压供风,安装FBD№局部通风机一台。
通风系统⑴并列式通风系统通风线路(北翼-50水平工作面)主井→井底车场→±0岩石运输大巷→北翼下山上部车场→北翼下山→北翼下山井底车场→-50水平运输大巷→北翼二下山→-85运输巷→-85至-50通风上山-50水平通风上山→±0回风巷→±0通风上山→2号风井→地面。
矿井以主斜井和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为总回风构成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首采工作面通风路线为:⑵对角式通风系统通风线路(南翼-100水平工作面)主井→井底车场→南翼暗下山上部车场→南翼暗下山→-110井底车场→-110岩石运输大巷→-110至-50水平回风上山-50水平回风大巷→-50至±0回风上山→±0回大巷→1号风井→地面。
2、供电系统矿井目前只有一回路10KV电源引自洞村110KV变电站,并且与农网共用,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四十一条规定。
在技改过程中,必须尽快完善二回路供电系统。
3、排水系统①水泵:选用100D45×4型离心泵3台,水泵流量85m3/h,扬程180m,防爆电机功率为75kw。
正常涌水时,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最大涌水时,2台同时工作,1台备用。
②排水管路:选用φ100mm的无缝钢管排水管二趟,一趟工作,一趟备用。
③设置两个水仓,一个主水仓,长度80m,容量400m3;一个副水仓,长度40m,容量200m3,以便一个水仓清理时,另一个水仓能正常使用。
④排水系统:前期采用一级排水,将井下涌水排出地面水沟后自流至地面污水处理池。
4、采煤方法采用巷道式伪倾斜采煤方法采煤。
(三)、危险源与风险分析1、瓦斯安全事故⑴、瓦斯爆炸的识别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瓦斯爆炸的有害因素是:焰面、冲击波和大气成分的变化。
瓦斯爆炸的发生条件是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出现引爆火源。
瓦斯爆炸产生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气体并形成冲击波。
常发生瓦斯爆炸的地点是井下各工作面和巷道内。
⑵、引发瓦斯爆炸的原因①作业环境(采掘工作面、巷道、硐室等)瓦斯浓度出现超标仍然工作;②对在可能产生各种火源的人、设备(因故障引发的失爆现象及机电火花)及瓦斯安全管理措施、制度方面缺乏完备的贯彻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③对职工关于瓦斯危害的各种安全知识(也包括其它灾害的安全知识)没有教育培训计划;④工作面上隅角出现瓦斯积聚,采空区内高浓度瓦斯逸散出来、采空区漏风严重及该区域形成涡流等问题不能立即有效解决,并且上隅角有机电设备及放炮时不能完全杜绝引爆火源,瓦斯安全管理制度欠完善、存在不能坚决贯彻执行瓦斯安全管理制度的松散管理状态等等;⑤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导致瓦斯积聚:设备检修时有计划停电、停风,但不采取安全措施;机电故障、掘进工作面停工而停风,不采取安全措施;局部通风机管理混乱,任意开停等;⑥风筒断开或漏风严重,不能立即加以维护;采掘工作面风量不足导致风量小、风速低从而积聚瓦斯:不按需配风、通风巷道冒顶堵塞(不快速处理);单台局部通风机多头供风;风筒出口距掘进面太远;⑦局部通风机出现循环风:局部通风机安设位置不合规定;全风压供给风量小于该处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⑧风流短路:如打开风门不关闭、巷道贯通后不及时调整通风系统导致瓦斯积聚;⑨通风系统不合理,不完善:不合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通风设施不齐全或质量不合格等;⑩瓦斯涌出异常,没有相应的快速处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巷道掘进在接近断层、褶曲或地质破碎带时,瓦斯涌出可能会突然增大,或忽大忽小变化无常,而且在这些区域容易冒顶,聚积瓦斯;瓦检员空班、漏检、假检等。
2、水灾安全事故(1)水灾危害因素的识别指井下采掘作业时,突然遇到拥有大量积水区域(如老空积水、地下水及与地表河流有疏水通道联系的积水区等等)时发生的涌水事故。
(2)引发水灾的有害因素①没有对井田范围内的小煤窑老空区水、钻孔水、含水层水、裂隙水、溶洞等进行详查,并且无疏、导、排、放措施;②没有留设相应的断层防水煤(岩)柱;没有留设足够的井田边界和采区隔离煤柱;③没有配备足够数量的探放水设备;④没有选择符合矿井实际需要的具有足够能力的排水设备,最大涌水量时,排水设备不能满足要求;⑤接近积水区域时未采取“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并且探放水措施欠完善;⑥过断层时没有制定专门的防水安全措施;⑦无处理各种水灾的预防性措施计划,或不能贯彻执行;3、火灾安全事故(1)火灾危害因素的识别指发生在煤矿井下或是井口附近,直接影响井下安全生产并造成损失的非控制燃烧(分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两种)。
(2)引发火灾危害的因素①防治火灾所必需的设施、设备的费用投入严重不足。
②随意使用明火;③电气设备和电路维护差,造成过负荷或短路等,积热而引起火灾;④违反防火操作规程等、使用可燃性材料支护;⑤无地面及井下消防材料库;或消防材料库中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不足或不符合要求;或消防材料库的布置位置不合理;⑥未设置防火门,或设置质量不符合要求;⑦没有设置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水管系统或不完善、不配套;地面消防水池的水量经常不足200m3;当消防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水池共用时,没有确保消防用水的措施保障;⑧工作人员不熟悉本职工作区内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采煤工作面等工作地点没有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⑨采掘工作面及其它配电硐室不符合矿井的安全设置配备要求;⑩电缆选择、电缆敷设、电缆连接、井下电气设备的保护、检查、维护修理和调整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4、煤尘安全事故(1)煤尘爆炸的识别井下工作环境煤尘浓度达爆炸极限遇火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