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作者简介:卢中辉 (1984-),男,江西抚州人,硕士,淮阴师范学院城 市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
以5%和10%较为合适,p、q、r、s、t为各等级对应的数量,权重计算 公式为:Pp+Qq+Rr+Ss+Tt=100%。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权重系数, 见表1。
表1 指标体系与权重系数表
目标 层
准则层
对象层
重要程度层次分级与权重 序 号 对象层 准则层 目标层
C1 GDP( 亿元 )
1
B1
C2 人均 GDP( 元 )
2
经济实力 C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亿元 ) 3
C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
P P Q Q
0. 30 0. 30 0. 20 P 0. 20
0.30
B2 金融实力 A1 规模 总量
B3 科技实力
C5 年末居民存款余额 ( 亿元 ) C6 保险保费总额 ( 亿元 )
C7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 万人 ) C8 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
C9 全年专利申请数量 ( 件 )
5 6
P Q
7Q 8P 9R
0. 55 0. 45 Q
0. 35 0. 40 Q 0. 30
0.25 P 0.35
0.25
对江苏省各地级市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吴利华(2001)、王阿 妮(2003)、李奇松(2005)等利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城 市竞争力主要因素及指标测算,王慧(2007)进行了基于因子分析、 主成分、关联度多种方法的竞争力综合评价。本文结合江苏省各地 级市的实情,参照文献[4] [6]从规模总量、发展质量、要素流量三个方 面,对江苏省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23 Q 24 P 25 R 26 Q
0. 25
0. 35 0. 15
R
0.15
0. 25
B10 资金流量
C27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 万美元 ) 27
P
1. 0 P 0.40
A3 要素 流量
B11 交通流量
C28 年货运量 (104t) C29 年客运量 ( 万人 )
28 29
P Q
0. 55 0. 45 Q
务设施
C21 每万人拥有高校人数 21 R
C22 每千人拥有医院床数 ( 万张 ) 22 R
0. 55 0. 45 P
0. 20
0. 30
0. 20 0. 15
R
0. 15
0.25 P 0.35
0.15
B9 社会环境
C23 人均住房面积 (m2) C24 人均绿地面积 (m2) C2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C2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果进行聚类分析,分为四个阶层。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213-03
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源泉。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社会经济 结构、价值文化、制度政策等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 在所属区域中为自身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获得城 市经济的持续增长[1] 。城市竞争力涵盖要素较多,不同学者源于研 究视角的不同,研究成果并不一致。郝寿义等人选取综合经济实 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及 住宅六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上海等七 个城市进行定量研究[2] [3]。徐康宁依据环境、经济和体制三大类要 素,构建69个具体指标的测度体系[4]。倪鹏飞则提出城市竞争力的 弓弦模型[5]。尚正永等人从总量、质量、流量三个方面选取34个对象 构建山地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6]。
1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1.1 构建原则
城市竞争力涉及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环境等众多方 面,但城市的本质是各种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因此,遵循主体 性、综合性、潜能性和可用性四条原则,从城市的规模总量、发展质 量和要素流量三方面,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用地规模、城市环境 与设施等12个二级指标,确定具体指标30 每万人互联网户 C31 住宅电话普及率 C32 移动电话普及率 C33 人均邮电业务量 ( 元 )
30 Q 0. 30 31 P 0. 30 32 Q 0. 20 Q 0.30 33 Q 0. 20
2012年10月 213
区域经济 Regional Economy
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卢中辉
摘 要: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本文综述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选取2010年
江苏省统计数据,从规模总量、发展质量、要素流量三方面,共33项指标对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对评价结
B4 用地规模
C10 城市面积 ( 平方公里 ) C11 建成区面积 ( 平方公里 )
10 11
P P
0. 50 0. 50
R
0.20
B5 发展水平
C12 职工平均工资 ( 元 ) C13 当年 GDP 增长率 (%)
12 13
Q P
0. 45 0. 55 Q
0.20
B6 C14 产业结构 C15
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 (%) 14 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 (%) 15
P P
0. 50 0. 50 P
0.25
A2
B7
发展 经济效益
C16 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C17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 亿元 )
16 17
P Q
质量
C18 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 ( 公里 ) 18 Q
C19 用电总量 (104kw·h) 19 P
B8 城市服 C20 人均公共图书馆书藏量 ( 册 ) 20 Q
1.2 权重的确定 权重确定方法一般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法、层
次分析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层,具体指标权重确定参照文 献[7]。对应各层次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P、Q、R、S、T。首先确 定13个城市某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再用两指标的差值进行内 插比较,从而确定其他城市的级别。
Xp / Xp = 1;(P≤1) Xi / XP = Q,R,S;(i = Q,R,S;0<Q,R,S<1 ) Xt / Xp = T,(0<T<S ) 式中P、Q、R、S、T为城市某一指标对应等级,Xp、Xt分别为等级 P、T所对应的指标,Xi表示其他等级所对应指标。相互间等级差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