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
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
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
精神。
二、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微观本质
三、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预习导航: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化学反应的的,等于
后的的。
2、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
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克。
3、质量守恒定律可应用在()
A、主要指物理变化
B、主要指化学变化
C、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的变化
D、主要指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4、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酒精灯、锥形瓶、小试管、小烧杯、镊子、滤纸、气球、单孔橡皮塞、铁架台、石棉网、细沙;
实验药品:白磷、CuSO4溶液、稀盐酸、Na2CO3粉末、铁钉、镁带。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组间交流。
3、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4、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5、依照设计方案小组内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然后讨论、归纳,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
6、大量的科学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引出质量守恒定律,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任务二:说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2、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2、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3、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4、师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强调“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以及“密闭的环境”。
5、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备注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
A、分子的种类B、分子的数目C、原子的种类和数目D、物质的种类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g冰受热融化成10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水的质量
3、有下列事实:①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②铁制品生锈后,其质量增加③湿衣服晾干后,质量比湿时减少④石灰水放在敞口容器内,其质量增加,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4、在化学反应X+Y=Z中,5克X和足量的Y充分反应生成8克Z,
则参加反应的Y是( ) A、8克 B、5克 C、3克 D、2克
5、如右图所示,每两个甲分子反应后生成两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已知甲、乙、丙分别为不同种类的纯净物,则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A、A2 B
B、AB2
C、AB
D、A4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