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学院西方经济学(2)教学大纲(第四版)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西方经济学教研室2010年3月目录前言 (3)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 (5)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 (6)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7)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9)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10)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1)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2)前言1、课程简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经济学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的,其中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是其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式是个量分析;《西方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经济学具有强烈的实用性,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是理论与政策的结合。
2、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宏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适用对象:全校各财经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
4、课程性质:必修课。
5、总课时及各章的分配: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本大纲规定授课时数为54学时。
序号教学内容课时数合计1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2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103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104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85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6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67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68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4 546、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版主要参考书:教育部高教司组编,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迈克尔.帕金:《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杰费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鲁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五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体系,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净产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以及基本范畴;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国民收入的计算。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一、支出法二、收入法三、部门法或生产法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3、西方国民收入有哪几种核算方法?4、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均衡产出概念及其实现条件;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解乘数的含义、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乘数效应。
教学重点: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乘数的含义、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乘数理论。
第一节均衡产出一、均衡产出概念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五、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二、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三、储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四、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五、乘数理论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二、税收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三、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四、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理论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三、边际进口倾向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四、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五、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理论复习思考题:1、在一张图上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收入的方法。
2、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那些限制?3、写出两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并说明其含义。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投资与利率关系;掌握 IS 曲线的含义及其斜率和移动的经济学含义;理解利率的决定和货币需求函数;掌握LM曲线的含义及其斜率和移动的经济学含义;理解 IS—LM 模型的含义及其运用;了解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模型:IS-LM模型。
教学重点:理解 IS—LM 模型的含义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 IS—LM 模型的含义及其运用;了解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实际利率与投资二、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与净现值三、资本的边际效率与投资的边际效率四、投资需求曲线第二节物品市场的均衡与 IS 曲线一、 IS 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二、 IS 曲线的斜率三、 IS 曲线的移动四、物品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二、货币需求动机三、流动偏好陷阱四、货币需求函数五、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利率的决定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与 LM 曲线一、 LM 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二、 LM 曲线的斜率三、 LM 曲线的移动四、货币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第五节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 IS-LM 模型一、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二、 IS-LM 模型与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三、 IS 、 LM 曲线的移动与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变动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复习思考题:1、试述IS-LM模型。
2、LM 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各区域分别是怎样形成的?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原则;掌握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现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了解现代银行制度和货币供给;了解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机制,达到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标。
教学重点:国家如何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教学难点: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与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协调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二、自动稳定器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四、赤字财政与公债五、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第三节货币政策一、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第四节供给管理政策一、收入政策二、指数化政策三、人力政策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2、自动稳定器有哪些制度构成?说明如何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3、试述财政政策及其在需求管理中的运用。
4、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5、试述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6、货币政策的实施有那些局限性?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8、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几个因素?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掌握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总生产函数的含义,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理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及其作用;了解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认识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总生产函数的含义,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三、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总供给函数与总生产函数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二、总需求变动的影响三、总供给变动的影响复习思考题:1、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及其推导。
2、比较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差异并加以解释。
3、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情况;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汇率及其标价方式;了解 IS—LM—BP 模型,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应和调整内外均衡的政策。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情况;了解 IS—LM—BP 模型。
教学重点:掌握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IS—LM—BP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