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Macro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12学时:72 学分:4.5适用对象:经济学系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等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特别是经济学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许多专业课程(如: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理论等)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体系,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够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基本内容:(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4)储蓄-投资恒等式(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同学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和体系。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国内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对名义GDP和实际GDP能进行比较说明。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GDP核算;储蓄-投资恒等式教学难点:收入法核算GDP;储蓄-投资恒等式的理解4. 教学建议: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 基本内容(1)从国民收入核算到宏观经济理论(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2)乘数理论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了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凯恩斯总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掌握乘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3)国民收入的决定(4)乘数理论教学难点: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4. 教学建议:第三章:IS-LM模型1. 基本内容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投资及决定投资的因素二、资本边际效率MEC三、投资边际效率MEI第二节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一、IS曲线及其推导1、代数推导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线上和线外)二、IS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第三节均衡利率的决定一、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二、货币需求函数和曲线函数表达式几何图形三、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变动第四节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一、LM曲及其推导1、代数推导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线上和线外)二、LM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 IS--LM模型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决定二、两个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三、均衡状态的变动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论述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以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明确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明确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投资函数(2)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3)均衡利率的决定(4)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教学难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4. 教学建议:无第四章:影响国民收入的宏观经济政策1. 基本内容第一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及其工具1、财政政策的概念2、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收入政策工具(2)财政支出政策工具二、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与IS曲线的关系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1)相机抉择与逆经济风向行事(2)财政政策与总需求的变化2、财政政策与IS曲线的移动三、财政政策的效力1、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变。
2、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变。
第二节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及其工具1、货币政策的概念2、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与LM曲线的关系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1)相机抉择与逆经济风向行事(2)货币政策与总需求的变化货币政策与LM曲线的移动三、货币政策的效力1、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变。
2、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变。
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供给、作用机制、政策效力及其与IS曲线的关系;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工具、作用机制、政策效力及其与LM 曲线的关系;熟悉两大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及其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影响。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财政政策及其工具(2)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及其与IS曲线的关系(3)财政政策的效力(4)货币政策及其工具(5)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及其与LM曲线的关系(6)货币政策的效力(7)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教学难点: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及其与IS曲线的关系;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及其与LM曲线的关系;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4. 教学建议:无第五章:AD-AS模型1. 基本内容第一节总需求从IS-LM模型到AD-AS模型一、总需求的经济解释1、庇古效应2、凯恩斯效应二、总需求的代数推导三、总需求的几何推导1、由IS-LM模型推导2、由45度线推导四、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政策引起AD曲线的移动货币政策引起AD曲线的移动第二节总供给一、总供给的经济解释二、古典宏观经济模型1、假定2、劳动市场3、生产函数4、AS曲线(长期)三、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1、假定2、劳动市场3、生产函数4、AS曲线(短期)四、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1、适应性预期2、理性预期3、“愚弄”模型4、理性预期的政策含义第三节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动需求冲击供给冲击总供求均衡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AD-AS模型的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从IS-LM模型和凯恩斯交叉曲线推导总需求曲线和长期,短期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从而得到AD-AS模型。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对AD-AS模型的影响。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总需求曲线的经济涵义、代数推导和几何推导(2)总供给曲线的经济涵义、代数推导和几何推导(3)古典宏观经济模型(4)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5)总供求模型教学难点: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总供求模型4 教学建议:无第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 基本内容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分类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三、失业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衡量和分类二、通货膨胀的原因三、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一、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论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要求学生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失业的分类、经济学解释、影响(2)通货膨胀的衡量、分类、原因、经济效应(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教学难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4.教学建议:无第七章:增长理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假定一、经济增长的内涵1、经济增长2、经济发展二、有关经济增长的假定1、正的边际量。
2、边际生产力递减3、规模报酬不变(不同于新增长理论)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一、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储蓄使收入的函数3、生产过程只用两种要素,且劳动按照固定的比率增长4规模报酬不变一、模型二、评价1、资本和劳动比例固定2、稳定性问题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一、假定1、一种商品,即以一种商品来表示所有商品。
这种商品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用于投资。
2、社会储蓄函数为S=sY。
3、规模收益不变。
1、劳动与资本可以相互替代。
2、劳动力按一个外生的不变比率n增长。
二、模型三、评价1、总体生产函数和总体资本的概念是不是具有理论上的根本弱点,以致用它们作为基础的任何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均告无效呢?2、长期有多长?3、新古典忽略或回避了所有主要的凯恩斯主义见解。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一、自然条件二、资本积累三、人力资本四、对外开放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论述在动态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何变化,即经济增长的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两个模型。
了解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
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模型和有关经济增长的计算。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经济增长的内涵(2)有关经济增长的假定(3)哈罗德—多马模型(4)新古典增长模型(5)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教学难点:增长的存在性和稳定性;两个增长模型的比较理解4.教学建议:无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教学大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要求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完成极丰富的知识吸收及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应当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方式应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六、实验/实践内容:无七、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选用教材:(1)《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主要参考书:(1)《宏观经济学》(中译本),多恩布什,费希尔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经济学原理》(英文影印版),曼昆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布赖恩主编,商务印书馆,1998;九、教改说明及其他:无执笔人:系室审核人:《宏观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号:131507012总学时数: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2学时)学分:4.5学分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经济系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工具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其是否具有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要求考试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