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有传染性的体液 液
• 血液 • 精液 • 阴道分泌物 • 脑脊液
没有传染性体
•唾液 •泪液 •汗液 •尿液
• 羊水
• 胸水, 腹水
•粪便
• 单次暴露于HIV阳性血液的 感染风险:皮肤 0.3% 粘膜0.09%
• 心包液
• 滑膜液 • 一切有可见的血液污染的体 液
HIV在体液内的含量
血液 18,000
血源职业暴露预防建议
• 1、关注乙型肝炎的保护性抗体
• 2、标准预防(手套、面罩、眼罩、防水围裙等)
• 3、由于水化作用,手术延长时橡胶手套会穿孔渗水。 尽管双层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害,但是可将里层手 套被穿破的风险减少6倍,由于双层手套的分流作用可 以减少血液渗透量。 • 4、任何锐器不能同时由两个人触摸,避免术中经手手 传递锐器,可用弯盆; • 5、严禁双手回套注射器针头,必要时采取单手回套; • 6、锐器盒使用时不宜过满,要求3/4满封口。
• • •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 常用的消毒剂:碘酊、乙醇、过氧乙酸、戊二 醛、次氯酸钠等对HIV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HIV 对热敏感, 56℃处理 30 分钟可使 HIV 在体 外对人的 T 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 100℃20 分 钟可以将HIV完全灭活。 • 对紫外线不能灭活HIV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HIV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经评估(一般转介专科医院),有需要预防用药的 应尽快实施,要求接触后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
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24小时内用药100%保
护) ,也应实施预防用药。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血源性传染病的职业暴露
规范性文件
2004年4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 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 2007年省卫生厅《广东省艾 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2009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 护指导原则》 2015年7月8日 国家卫生计 生委《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 病毒处理程序规定》
• 血污染针头刺伤后,不同病原体感染危险度
• HBV感染率6%--30%
• HCV感染率0.4% • HIV感染率 0.3%
• 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
• 针刺伤的深度(尤其空心针) • 接触物与量多少 • 病毒载量和疾病严重程度(晚期艾滋病患者或未经治疗 ,病毒载量高 • 暴露者防护情况及暴露后处理方式
• 二、院感科


电话报告
表格报告(路径:内部文件→ 院感科 → 院感监 测)
艾滋病病毒职暴露
• 指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感染者 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 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 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 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 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谢谢!
dolore magna aliqua.
暴露于HBV
暴露于HCV
• 暴露后尚无有效的预防用药措施
• 加强暴露后随访,尽早发现感染及时治疗。
暴露于梅毒处理
• 暴露源抗TPPA(+),预防性注射长效青霉素240万U/
次,每周一次,连继2-3周。
•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连 服14天。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定义
•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
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黏膜或破
损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 锐器刺破 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的情况。
常见的血源性传染病有哪些?
• 艾滋病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梅毒
针刺伤后感染的危险程度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1、伤口处理
• 2、报告
• 3、风险评估
• 4、预防用药
• 5、抗体及康健追踪
发生职业暴露后污染处的处理
• 皮肤伤口 黏膜污染



流动水冲洗Leabharlann ↓大理生理盐水冲洗


近心向远心端挤压

• 75%乙醇或碘伏消毒 • • ↓ 包扎伤口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报告:
• 一、科里(主任、护长)
精液 11,000
阴道液 7,000
羊水 4,000 唾液 1
1 ml体液内平均HIV-1颗粒含量
HIV感染人体的过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