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第3章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蒸馏水、湿大气、H3S溶液、ClNaOH、Cl-、F、Br、海水、工业及海洋大气、H2S溶液、H2SO4、 HNO3、氨溶液、(NH4)H2PO4 Cl-、海水、有机氯化合、湿的氯化镁绝缘物、F-、Br-、H2S 溶液、连多硫酸、硫酸、锅炉水、含氯化物的冷凝水气、 高温高压含氧高纯水
NaCl+H2O2、NaCl溶液、大气、海水、CaCl2、 NH4Cl、COCl2溶液NaCl、KCl、MgCl2、 NaCl+NaHCO3、NaCl+H2O2
极的裂纹内部与大阴极的金属表面构成腐蚀电池,由于活性阴
离子(如Cl—)进入形成闭塞电池的裂纹或蚀坑内部,使浓缩的 电解质溶液水解而被酸化,促使裂纹尖端的阳极快速溶解,在 应力作用下使裂纹不断扩展,直至破裂。
所谓“活性途径”通常多半是晶粒边界、塑性变形引起
的滑移带以及金属间化合物、沉淀相,或者由于应变引起表
左图是处理工作压力为1.8MPa,介质为
H2S溶液的塔设备入孔衬里结构。由于不锈钢
衬里与高颈法兰内壁贴合不好,致使局部有
间隙处产生过高的局部应力,在介质腐蚀的
共同作用下平行轴线位置出现裂纹。后来改 用不锈钢衬里,在衬筒两端焊接时,由于未 待第一道焊缝完全冷却就焊第二道,两道焊 缝收缩时间重叠,造成衬筒过大的轴向应力,
低碳钢 低合金钢 高强度钢 马氏体及铁素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
铝 及 铝 合 金 铜 及 铜 合 金 镍 及 镍 合 金 Al-Mg Al-Cu Al-Cu-Mg Al-Mg-Zn Al-Zn-Mg-Mn(cu) Al-Zn-Cu
NaOH溶液、NaOH+Na2SiO3溶液、NO—溶液
NO-3溶液、NCN溶液、H2S溶液、Na3PO4、HAC溶液、NH4CNS溶液、液 氨(水<0.2%)碳酸盐和重碳溶液湿的CO-CO2-空气、海洋大气、 工业大气、浓硝酸、硝酸和硫酸混合物
小阳极/大阴极的活化-钝化电池体系,使点蚀急速发展。
易钝化的金属在含有活性阴离子(最常见的是 Cl-)的介质中,最容易发生孔蚀。孔蚀的过程大 体上有蚀孔的形成与成长两个阶段。
孔蚀的防止方法
1、主要从材料上考虑如何降低有害杂质的含量 和加入适量的能提高抗孔蚀能力的合金元素; 2、改善热处理制度,或者设法降低介质中尤其 是卤素离子的浓度; 3、结构设计时注意消除死区,防止溶液中有害 物质的浓缩。此外,也可以采用阴极保护。
第二节
表面状态与几何因素
不适合的表面状态和几何构形还会引起孔蚀、缝隙腐蚀以及
浓差电池腐蚀等等。 实际上许多工程结构发生的应力腐蚀、疲劳腐蚀和磨损腐蚀, 也是由于几何形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但它们的破坏本质上是力 学因素与腐蚀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已在上一节进行了讨论。
孔蚀
又叫坑蚀,俗称点蚀、小孔腐蚀,它只发生在金属表面的局部地
氧的浓度差所引起的,因此就用浓差腐蚀的概念来解释这类腐蚀形态。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教学课件
石油工程学院海工教研室
第三章
影响腐蚀的构因素
腐蚀过程总是从材料与介质界面上开始的,因此任何可
能引起材料或介质特性改变的因素都会使整个腐蚀进展发生 变化。仅集中在金属表面局部地区进行,其余大部分地区腐 蚀很微弱,甚至几乎不腐蚀,这一类的腐蚀称为局部腐蚀。
局部腐蚀与全面腐蚀具有不同的特征。后者在材料表面
Cu Cu-Zn-(Sn、Al、Pb、Mn) Cu-Ni(<33%)
Ni(99%) Ni-Cu-Fe(76-16-7) Ni-Cu(66-32)
常用材料可能产生应力腐蚀破裂的环境
钛及钛合金

醋酸铝+硝酸、大气、土壤
3.应力腐蚀破裂速度与裂纹形貌 金属在无裂纹、无蚀坑或缺陷的情况下,SCC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腐蚀引起裂纹或蚀坑的阶段,也即导致应力 集中的裂纹源生核孕育阶段,常把相应的这一阶段时间称为潜 伏期或诱导期。接着为裂纹扩展阶段,即由裂纹源或蚀坑发展 到单位面积所能承受最大载荷的所谓极限应力值时的阶段。最 后是失稳纯力学的裂纹扩展阶段,即为破裂期。第一阶段受应 力影响很小,时间长,约占破裂总时间的90%,后两阶段仅占 总破裂时间的10%。 应力腐蚀裂纹形态 晶间型、穿晶型和混合型
湍流腐蚀、空泡腐蚀、微振腐蚀等几种形式。
化工生产装置中最常见的是前两种。 湍流腐蚀是流体速度达到湍流状态而导致加速金属腐蚀的一种腐 蚀形式。 空泡腐蚀又称穴蚀或汽蚀。它是由于腐蚀介质与金属构件作高速 相对运动时,气泡在金属表面反复形成和崩溃而引起金属破坏
的一种特殊腐蚀形态。
微振腐蚀:由于两个接触面间相对反复微小滑动而产生的磨损, 对轴承而言,是在滚道面和滚动体的接触部分上产生。 为了避免或减缓磨损腐蚀,最有效的办法是合理的结构设计与正 确选择材料。结构设计时,应尽可能使几何形状的变化不致产生涡流、 湍流。选择能形成保护性好的表面膜的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硬度, 可以增强抗磨损腐蚀的能力。 此外,采用适当的涂层或阴极保护也能减轻磨损腐蚀。
面膜的局部破裂。当有较大应力集中时,会使这些活性途径 处进一步产生变形,形成新的活性阳极。 电化学阳极溶解理论已被合金的阴极极化所证实,因
为采用阴极保护可以抑制合金裂纹的产生和发展,如果取消
阴极保护,裂纹又继续扩展。
5.防止或减轻应力腐蚀的途径 影响SCC的因素有环境、应力和冶金三个方面,因此,有效 的防止方法就是消除这三个方面一切有害的因素。对于一定的材 料来说,主要是从控制环境条件和消除应力两方面采取措施。在 实际应用中控制环境有许多困难 ,比较有效而广泛应用的方法是
混合型是以一种形态为主,支缝中出现另一种形态。几 种裂纹形态的示意图见图3-5。不同的金属—环境体系,将出 现不同的裂纹形态。
图3-5 裂纹形态的主要模式 (a)晶间裂纹;(b)穿晶裂纹;(c)混合型裂纹
4.应力腐蚀机理
由于影响SCC的因素众多而复杂,对于各种金属—环境体 系,目前要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尚有困难。现在解释SCC机理的
的断裂称为疲劳断裂。由于腐蚀介质和变动负荷联合作用 而引起金属的断裂破坏。
1、腐蚀疲劳的产生条件与应力腐蚀比较,它没有特定的腐蚀介质
的限定,也就是说,在任何腐蚀环境中都可能发生。
2、从撕裂特征来看,应力腐蚀裂纹既可为穿晶型,也可能为晶间 型,且裂纹分枝多,呈树根状。而腐蚀疲劳裂纹多为穿晶型,裂纹分 支亦较少。它所产生的裂纹数量往往比纯力学疲劳的多得多。 3、从破坏的断面来看,纯力学疲劳破坏的断面大部分是光滑的, 小部分是粗糙面,呈现一些结晶形状。腐蚀疲劳破裂的断面大部分被 腐蚀产物所覆盖,小部分呈粗糙的碎裂状。
区。粗糙表面往往不容易形成连续而完整的保护膜,在膜缺陷处,容易 产生孔蚀;一旦形成了蚀孔,如果存在力学因素的作用,就会诱发应力 腐蚀或疲劳腐蚀裂纹。孔蚀时,虽然金属失重不大,但由于腐蚀集中在 某些点、坑上,阳极面积很小,因而有很高的腐蚀速度;加之检查蚀孔
比较困难,因为多数蚀孔很小,通常又被腐蚀产物所遮盖,直至设备腐
NH3气及溶液 NH3气溶液、含NH3大气、FeCl3、Cu(NO3)2、KCl、 K2CrO7、KMnO4、湿SO2、湿CO2、HNO3、胺、HgCl2
NaOH、KOH、氟硅酸、硫、NaNO3 NaOH、Na2S、HF(蒸气及无氧溶液) 、高温水(>35º C) NaOH及KOH(熔态及浓溶液)、MgCl2、NaNO3、铬酸、HF(蒸气 及无氧溶液)、有机氯化物 红发烟硝酸、Na2O4(含O2、不含NO、24~74℃)HCl、Cl-、海水、 甲醇(溶液蒸气)、三氧乙烯、CCl4
腐蚀疲劳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关于腐蚀疲劳的机理至今尚无统 一的认识。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腐蚀疲劳是一个力学—电化学过程。
腐蚀疲劳的防护方法有各种途径,提高金属或合金的抗拉强度
对改善纯力学疲劳是有利的,但对腐蚀疲劳却反而有害。最为有效的
办法是降低部件的应力,这可以通过改变设计和正确的热处理予以改
善。
三、磨损腐蚀 磨损腐蚀 腐蚀性流体与金属构件以较高速度作相对运 动而引起金属的腐蚀损坏。 磨损腐蚀
缓。




产生SCC的另一重要条件是环 境因素(包括腐蚀介质性质、浓度、 温度),对于某种材料其对应的环境 条件是特定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一 定的材料和一定环境的组合情况下 才能发生这类腐蚀破坏。最早发现 的这种特定组合为数不多,例如: “黄铜-氨溶液”、“奥氏体不锈钢 -C1—溶液”、“碳钢-OH—溶液”等。 随着对SCC研究的深入,发现这种组 合不断扩大。表3-1列出了一些工程 上常用材料可能产生SCC的环境介质。
消除或降低应力值。
如何消除或降低应力值?
(1)降低设计应力,使最大有效应力或应力强度降低到临界值 以下。
(2)合理设计与加工减少局部应力集中。
(3)采用合理的热处理方法消除残余应力,或改善合金的组织 结构以降低对SCC的敏感性。
(4)其他方法:合理选材。
二、腐蚀疲劳
腐蚀疲劳
金属构件在变动负荷作用下,经过一定周期后所发生
学说很多,这些理论都只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并且带有不同
学科的侧重点,但是对于裂纹的发展和断裂,认为与化学因素 及力学因素密切相关的观点是一致的。下面仅对电化学阳极溶 解理论作扼要介绍。
电化学阳极溶解理论的论点 认为合金中存在一条阳极溶解的“活性途径”,腐蚀沿这 些途径优先进行,阳极侵蚀处就形成狭小的裂纹或蚀坑。小阳
径。
第三章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力学因素 表面状态与几何因素 异种金属组合因素 焊接因素
第一节
力学因素
随着机械设备结构上存在或外加不同性质的应 力如:拉、交变、剪应力,在与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 将分别产生应力腐蚀、腐蚀疲劳、磨损腐蚀,它们的 腐蚀特征和机理各不相同。
2.应力腐蚀产生条件
应力腐蚀是应力与 腐蚀介质综合作用的结 果。其中应力的性质必 须是拉应力,而压应力 的存在不仅不会引起 SCC,甚至可以使之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