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汇文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1. 促进番茄果实成熟的激素是A. 生长素B. 细胞分裂素C. 脱落酸D. 乙烯【答案】D【解析】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抑制生长,促进果实和叶片脱落;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D正确,ABC错误。
【考点定位】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及其应用2. 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
这个现象说明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B. 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C. 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D.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答案】D【解析】【详解】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项错误;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项错误;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不是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的生长,C项错误;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即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并能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3.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 若①处受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④的反射活动C.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 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图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
【详解】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B、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D错误。
故选C。
4.下丘脑是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在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中都有重要作用。
下列有关健康人体内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释放的某种激素能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B. 大量出汗时,皮肤等处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可将刺激传到下丘脑形成渴觉C. 下丘脑可通过控制垂体产生激素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 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只通过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的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下丘脑可以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大脑皮层形成渴觉,B错误;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错误;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大脑皮层是形成感觉的场所,寒冷环境中,体温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再根据题意作答。
5.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
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
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稳态的维持可以通过反馈调节实现B. 稳态是内环境中各种因素保持不变C.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 稳态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稳态的维持可以通过反馈调节实现,如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B、内环境的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B错误;C、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和pH等,所以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D、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可能导致疾病,D正确。
故选B。
7.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A. 产生过敏反应B. 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1、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短时期内该病毒若再次感染,其免疫应答速度更快,也更强烈。
2、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详解】A、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B、抗体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由该病毒刺激产生的抗体能够与抗原相结合,B错误;C、由该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C正确;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的感染,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即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过敏反应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⑥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B. ②处受刺激的瞬间膜内电位由正变负C. ④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D. ③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据此分析解答。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C、图中所示反射弧,有神经节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所以该反射弧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突触,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⑥为效应器,AC正确;B、②处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电位由负变正,B错误;D、⑥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如图表示人的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乙中血红蛋白异常C. 胰岛素、淋巴因子均可分布于甲中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甲能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甲应为组织液,甲与丙之间为单箭头,说明丙为淋巴,则乙为血浆。
【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乙为血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在血浆中,B错误;甲为组织液,胰岛素、淋巴因子均可分布于甲中,C正确;二氧化碳在细胞中产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运输,故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
故选C。
10.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层次关系正确的是()A.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B.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C.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D.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