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母亲的母乳喂养课件 PPT

传染病母亲的母乳喂养课件 PPT

大三阳
1. HBsAg 4. HBeAb(抗-HBe) 5. HBcAb(抗-HBc)
小三阳
乙肝五项常见模式临床意义
阳性项
无阳性
2、5或 2、4、5
俗称
全阴
2、5阳 2、4、5阳
5
小五阳
4、5 1、3、5
4、5阳或小二阳 大三阳
1、4、5
小三阳
1、5
1、5阳或大二阳
意义 1. 未感染过乙肝病毒 2. 乙肝疫苗接种无效(无应答) 1.自然免疫(乙肝病毒感染后被清除) 2.自然免疫后复种乙肝疫苗 1. 自然免疫窗口期 2. 自然免疫后抗-HBs自然消耗 3. HBsAg变异性乙肝病毒携带
阳性率为13.3%。 • 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源性传播,但在HCV高流行区母
婴传播也是主要传播途径。
关于丙肝母婴传播
• 在抗-HCV阳性的孕妇中,1/2-1/3可能发现HCV-RNA阳性。 • 单独HCV感染的母亲,母婴传播率4%-7%。HIV及HCV双重感
染的孕妇,母婴传播率高达40%。 • 抗-HCV阳性母亲的母婴传播率为6%,而HCV-RNA阳性母亲
消毒母乳降低传播风险
• 母乳加热处理可灭活HIV • 方法:
– 将母乳挤入清洁的广口瓶中 – 广口瓶不加盖放入装水的锅中 – 将水加热至沸腾后15秒 – 把装母乳的广口瓶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容器中迅速冷却
喂养过程中抗病毒用药
1.选择人工喂养者
产妇:孕期阻断服用的药物至分娩结束;分娩时才发现的至 产后1周。
艾滋病产妇婴儿的喂养原则
• 提倡人工喂养 • 避免母乳喂养 • 杜绝混合喂养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给HIV产妇提供喂养指导
• 评估----接受性、知识和技能、负担的费用、是否能持续 获得足量、营养和安全的代乳品
• 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者尽量提供人工喂养 • 不具备人工喂养条件的,要做好充分的咨询 • 指导其坚持正确的纯母乳喂养 • 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尽早改为人工喂养。 • 母乳喂养期间应监测母亲病毒载量和免疫状况
患传染病母亲的母乳喂养
主要涉及的传染病
1. 艾滋病 2. 梅毒 3. 乙肝 4. 丙肝
5. 甲肝
6.肺结核 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8.单纯疱疹病毒 9.巨细胞病毒
一、艾滋病母乳喂养问题
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及感染率
• 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
– 宫内传播 – 产时传播 – 生后密切接触及母乳喂养
•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
乙肝母乳喂养的前提
• 接受乙肝的主被动联合免疫 –即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HBIG –乙肝疫苗0,1,6注射
母乳喂养时注意
• 喂奶前洗手,擦拭乳头 • 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溃疡暂停哺乳 • 注意血液、体液隔离 • 监测婴儿母亲,尤其是病毒负荷量高或乳头有破损者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存在风险。
婴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至出生后4~6周。
2.选择母乳喂养者
产妇:服药至停止母乳喂养后1周。 婴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至出生后4-6周;分娩时
才发现的至生后6周。
二、梅毒的母乳喂养
• 梅毒螺旋体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母乳中 不直接分泌。
• 发生乳头破裂或其他原因使母血混入母乳中可能引 起感染。
• 经过联合免疫,可以使90%以上的婴儿避免感染。
谢谢!
有关乙肝母乳喂养的研究
• 乳汁中与母血中HBVDNA水平相关性 • 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比较婴儿感染率 • 母乳中抗病毒活性物质的存在 • 人类肠道粘膜对乙肝的抑制作用
母乳喂养不易传播的原因
• 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 • 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毒量高于血液传播的50倍 • 初乳中HBVDNA阳性者,可在第3-5天后转阴 • 新生儿注射HBIG后2-3h血循环中的抗体机能达到保护
母乳喂养不是HCV垂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
有关丙肝母乳喂养的研究
• 多数学者认为无症状HCV 感染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是安 全的,这些母亲母乳中HCV 含量很低,而且母乳中微 量的HCV 也被婴儿胃肠道灭活。
• 高HCV-RNA、高ALT提示病毒活动、合并HIV感染是丙肝 母婴传播的高风险因素,不建议母乳喂养
水平,2-5天达高峰,半衰期平均24.0±3.8d • 母乳中小剂量的抗原刺激可能有利于婴儿免疫系统对
HBV的清除
提供母乳喂养咨询
• 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 告知母乳喂养的好处 • 根据产妇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和HBVDNA水平分析母
乳喂养的利弊 • 进行母乳喂养技术指导,避免乳头破裂 • 使产妇和家属知情选择是否采取母乳喂养
什么是纯母乳喂养?
• 只给婴儿喂母乳
• 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和药物外
• 不给婴儿任何其他液体和固体食物,包括水
原 因
1. 给婴儿其他食物或水可使婴儿肠道发生过敏或炎性反应 2. 肠道通透性增强,乳汁中的HIV更容易侵入 3. 抵消了母乳的免疫作用,使母婴传播几率增大
停止母乳喂养的情况
• 母亲体内病毒载量增高 • 乳腺脓肿、乳头皲裂或乳腺炎 • 婴儿口腔内有溃疡、破口或感染 • 婴儿出现腹泻
为36%。 • 围生期获得性HCV感染必须在大于18 月龄后检测,2 次以
上查HCV RNA 定量和(或)抗-HCV 阳性视为丙肝感染。
有关丙肝母乳喂养的研究
• 抗-HCV和HCV-RNA均能在乳汁中检出 • 母亲乳汁中HCV-RNA水平和血清中水平呈正相关 • 母乳喂养和非母乳喂养垂直传播率无差异 • 有学者认为母亲乳头无外伤且体内HCV处于静止期时,
• 还有研究者发现36%肝功异常者,唾液中可检出HBVRNA,且与血清中的HBV-RNA呈正相关,提示避免将食 物咀嚼后再喂孩子。
是否选择 母乳喂养
呢?
高病毒载量者
四、丙型肝炎母乳喂养
关于丙肝
• 丙肝病毒为RNA病毒,易变异,无有效的疫苗预防 • 我国人群HCV 感染率约为3%左右,患性病妇女抗体
• 只要经过正规的驱梅治疗,RPR滴度下降4倍以下或 1:2以下,可以母乳喂养。
三、乙肝母婴传播与母乳喂养
乙肝病毒感染类型
乙肝病毒感染
病原 携带者
急性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隐匿型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衰竭 慢性乙肝
慢性HBV
非活动型 HBeAg(+) HBeAg(-)
携带者 HBsAg携带者 慢性乙肝
与小五阳类似
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多伴有HBV-DNA(+) 1. 多数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弱或无传染性 2. 少数存在病毒变异,同时伴HBV-DNA(+),提示
病毒仍在复制,传染性强。 与小三阳类似
乙肝病毒感染率及母婴传播率
• 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为60%,携带率7.18% • 在不采取阻断措施的情况下,表面抗原阳性(单阳)
• 母亲患生殖道疱疹可以母乳喂养 • 但要注意强调正确洗手
九、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 母乳喂养是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重要来源 • 母亲在CMVIgM阳性时不能母乳喂养 • CMVIgM转阴,CMVIgG阳性后可以母乳喂养 • 母乳经-20℃冷冻保存会减少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性
小结
艾滋病患者母乳喂养原则: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
慢性乙肝
乙肝病毒标志物及意义
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抗-HBs)
3.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4. 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抗-HBe)
5.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抗-HBc)
“大三阳”和“小三阳”
1. HBsAg 3. HBeAg 5. HBcAb(抗-HBc)
• 对有症状的 HCV感染母亲,尤其是HCV-RNA载量较高者 ,可能使婴儿感染,最好避免母乳喂养
五、甲型肝炎与母乳喂养
• 甲肝为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期应进行隔离暂停母乳 • 进行乳房护理,保持泌乳 • 婴儿应接种免疫球蛋白 • 待隔离期过后继续母乳喂养
六、结核的母乳喂养
• 呼吸道传染 • 结核杆菌是否进入乳汁尚不清楚 • 活动性肺结核者不宜母乳喂养 • 已接受大于2周正规治疗,经评估不再有继续播散的
孕妇婴儿40%-50%半年后表面抗原阳性。 • 在不采取阻断措施的情况下,“大三阳”(双阳)孕
妇婴儿90%半年后表面抗原阳性。 • 经过联合免疫,可以使90%以上的婴儿避免感染。
不同传播途径的感染率
宫内感染 占5%-10%
产时感染 占80%-85%
在不采取任何阻断措施的前提下
生后感染 占10%-15%
– HIV母婴间总传播率为20-40%。 – 母乳喂养的传播占HIV母婴传播的1/3-1/2。
有关艾滋病母乳喂养研究
• HIV阳性的母亲乳汁中HIV检出率高达58% • 有研究发现母乳中的病毒比血浆中的病毒水平还高 • 母乳中还可能含有血液中未检测到的病毒类型 • 母乳中的一些病毒能够单独地复制 • 初乳和早期乳汁中的病毒载量比产后14天的成熟乳高 • 母乳喂养的传染风险与血浆和乳汁中的病毒水平有关 • 与母亲感染的时间和母亲的免疫状况等有关
趋势,可以母乳喂养
七、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 目前尚不清楚该病毒是否进入乳汁 • 产前5天至产后2天发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产
妇,新生儿可以母乳喂养,但不能接触尚未结痂的病 变皮肤 • 母乳喂养可以通过母乳获得抗体
八、单纯疱疹病毒(SHV)感染
•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避免病灶活动期一侧的乳房哺乳 – 避免直接接触病灶部位,健侧乳房可哺乳
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梅毒患者母乳喂养原则:经过正规的驱梅治疗,RPR
滴度下降4倍以下或1:2以下,可以母乳喂养
乙肝患者母乳喂养:在不采取阻断措施的情况下,表面抗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