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化学第3章

胶体化学第3章


Fick第一扩散定律只适用于浓度梯度恒定的情况。实际上在 扩散时,浓度梯度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为:
dc d c D 2 dt dx
2
Fick第二扩散定律
通过扩散试验,并运用Fick扩散定律,可求粒子的扩散系数 D;从D可求得粒子的大小和形状。
例题:
1、在下述条件下计算和比较质点在重力场中和离心力场中的 沉降速度:质点半径 r = 1x10-7m;分散相密度ρ=2x103Kg/m3; 分散介质密度ρ0=1x103 Kg/m3;黏度η=1x10-3Pa· s;离心加速 度ω2x=200g. 2、计算和比较上题中的质点在重力场和离心力场中沉降高度 H=0.1m时的沉降时间。 3、在300K为使半径为5x10-8m的质点发生沉降需用多大离心 加速度的离心机?已知质点密度ρ=3x103Kg/m3;分散介质密 度ρ0=1x103 Kg/m3;黏度η=1x10-3 Pa· s。
I
24 cv
3
2

4
n2 n1 2 ( 2 ) I0 2 n2 2n1
2
2
上式称为Rayleigh散射定律。由此定律可知:

——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 短的光越易被散射。


——散射光的强度与单位体积中的质点数成正比。
——散射光的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 (利用丁达尔现象可以鉴别溶胶和真溶液) ——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I0成正比。 ——粒子的折射率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相差越大,粒子的散 射光越强。

二、Rayleigh散射 产生光散射的因素很多,这里只介绍Rayleigh散射。 (1)光散射的基本原理 ——在极高频率的电场中,粒子本身也将以极高频率 振荡。 一个带有电荷q的粒子放在电场E中,它就会受到电场 力F,如果粒子的质量为m,力F将使它产生一个加速 q 度 a, a E F qE F ma m ——由电磁理论可知,任何带电粒子发生振荡时都可 以成为电磁辐射源。因此,一个振动的偶极子就成为 一个辐射源,向空间发射电磁波。散射波强度 I∝a2∝(q/m)2E2

2 ( 0 ) 2 r 2 x v离 9

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中,用沉降方法可以测定的最小 质点的极限值,取决于布郎运动的速度(或平均位
移)。

只有布朗运动的位移明显小于质点在重力场或离心力
场中运动的路程(至少小一个数量级)时,才能用沉
降分析的方法测定胶体体系中粒子的大小和分布。

对上式作定积分,则得

粒子半径
9 In( x2 / x1 ) r [ ] 2 2 ( 0 ) (t 2 t1 )
1 2
式中,x1和x2分别为离心时间t1和t2时微粒和旋转轴之 间的距离。 测出此种数据并取得其他有关数据,便可求得粒子的 半径r。 离心力场中粒子的沉降速度v离
固体表面对电解质正负离子的不等量吸附可获得电荷。
一、水化能力强的离子往往留在溶液中,水化 能力弱的离子则容易被吸附于固体表面。由于阳
离子的水化能力一般强于阴离子,所以固体表面带
负电荷的可能性比带正电荷的来得大。

二、凡是与溶胶粒子的组成相同的离子最容易被吸
附,这是因为晶粒表面上容易吸附继续形成结晶
RT D= NA f

X
=
2 Dt
(Einstein第二扩散公式)
二、重力场中的沉降作用

分散于气体或液体介质中的微粒,都受到两种方向相 反的作用力。 (1)重力F1:如果微粒的密度比介质的大,微粒就会 因重力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沉降。
(2)扩散力F2(由布朗运动引起):与沉降作用相反, 扩散力能促进体系中粒子浓度趋于均匀。所以又称粒 子沉降时所受的运动阻力。
第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一节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一、布朗运动: 固体悬浮粒子在液体中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处在液体分子的 包围之中,而液体分子一直处于不停的热运动状态,撞击着悬浮 粒子,当粒子相当小时(例如胶粒),此种撞击可以是瞬间不均 衡的,这一撞击力推动粒子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格子的离子。
——离子晶体的溶解
由离子型的固体物质所形成的溶胶具有两种电荷相反 的离子,如果这两种离子的溶解是不等量的,那么溶胶 表面上也可以获得电荷。 ——晶格取代
晶格取代是黏土粒子带电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其它溶 胶中很少见到。
——摩擦带电
由于两相在接触时对电子有不同亲和力,这就使电子由 一相流入另一相。一般,介电常数较大的相将带正电, 另一相则带负电。

应用扩散双电层理论,可得到双电层内的电荷与电位的分布:
0e
x
8n0 z e ( ) kT
2 2
1 2
上式表明扩散层内的电位随离表面的距离x的增加而指数下降。 下降的快慢由κ的大小决定。
二、扩散双电层理论 当固体表面带电以后,由于静电吸引,固体表面的电 荷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反离子),使其向固 体表面靠拢,构成了所谓双电层。 (1)Helmholdz 平行板电容器模型 固体表面为一个带电层,离开固体 表面一定距离的溶液是另一个带相反 电荷的电层(反离子电层)。 两平面间的电位为ψ0,可用Helmholdz公式来计算:
105~106g。
四、扩散
由于溶胶粒子处在不停的布郎运动中,粒子会从高浓 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如图所示
若只考虑沿x方向扩散,并 设m为扩散量,则通过平面 ABCD的扩散速度dm/dt与 该处的浓度梯度dc/dx和平面
的面积A成正比,即
dm Adc D dt dx
这个公式就是Fick第一扩散定律。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浓 度梯度时,在单位时间内,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质量。
作业: 1、设微粒半径为10-3 cm,粒子密度为10g/cm3,
介质水的密度为1g/cm3,水的黏度为1.15mPa· s,
试计算沉降速度v.
第二节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一、丁达尔效应 许多溶胶外观常是有色透明的。以一束强烈的光线射入溶胶 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这个现 象首先被Tyndall发现,故称为丁达尔效应或丁达尔现象。 用纯水或真溶液做试验,用肉眼观察不到此种现象。
0
4

式中,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 ζ为固体表面的电荷密度; δ为两平面距离。
(2)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
由于Helmholdz忽略了溶液中离子的热运动,所以
Helmholdz模型不能解释溶胶的实际电性质。实际上 溶液中
与固体表面电荷相反的离子同时受到两种相反力的作用,即固 体表面电荷的静电吸引和离子本身无 规则的热运动。在这两 种力的作用下,溶液中的反离子不可能像平板电容器那样完全 整齐地排列。为此, Gouy- Chapman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
从上式还可以看出,沉降速度v与介质的黏度成反比。 因此增加介质的黏度,可以提高粗分散粒子在介质中的 稳定性。生产中常常利用这一道理,加入增稠剂,以使 粗分散体系稳定。


另外,沉降公式中各种物理量都是可以测定的,因此若 测出沉降速度v等的数据,便可求得粒子半径 r。反之, 若已知粒子的大小,则可以从测定一定时间内沉降的距 离来计算η。
第三节 电 学 性 质
一、溶胶粒子表面上电荷的来源
任何溶胶粒子表面上总是带有电荷的。

溶胶粒子表面电荷的主要来源有以下5个方面: ——电离作用 有些溶胶粒子是电解质,它在水中可离解成带正电荷 的离子或带负电荷的离子,从而使整个大分子带电。

——固体(溶胶粒子)表面对离子的吸附 影响吸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散射主要是电子的散射作用。
光波对原子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原子中的电子、质
子和中子净作用结果。
由于中子不带电荷,它对光不起散射作用;
质子具有基本电荷 e,质量为mp,电子具有基本电
荷 e,质量为me, mp=1837me,则光波强度
(而 I∝a2∝(q/m)2E2)所以
Ie/Ip=18372
电子的散射波强度Ie远远大于质子的散射波强度Ip。

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半径 r
9v 2( 0 ) g
H 2r 2 ( 0 ) g 沉降速度 v t 9

(沉降公式)
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v与r2成正比,即粒子越大,沉降速 度显著增加。粒子越小,沉降速度将很快降低。

所以,许多溶胶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年才能达到沉降平 衡,这说明了溶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保持稳定不沉降 的原因,而且也说明了为什么溶胶是不平衡体系。
可使离心力为重力的100倍以上,这就可使小粒子以
较快的速度沉降。

在离心力场中,沉降公式仍可应用,只是用离心加速 度ω2x代替重力加速度g。同时,粒子在沉降过程中, x会改变,速度v也是个变值,须将v改成dx/dt。当离 心力与阻力相等时,则
4 3 dx 2 r ( 0 ) x 6 r 3 dt
(2) Rayleigh散射光强度
Rayleigh曾详细研究过丁达尔现象,发现粒子的散 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之间有如下关系:

I
24 cv
3
2

4
n2 n1 2 ( 2 ) I0 2 n2 2n1
2
2

式中,c 为单位体积中的质点数;v为单个粒子的 体积(其线性大小应远小于入射光波长);λ为入射 光波长;n1和n2分别为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射率。

一般,在重力场中,可对质点半径在10-5~10-6米的粗 分散体系进行分散分析;

在离心加速度为200g的离心力场中,质点半径的下 限约为10-7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