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_邱燕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_邱燕燕

・信息资源管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邱燕燕(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广州510643)摘 要 本文从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入手,阐明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必要性以及评价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网络信息资源 评价体系The Evaluation of Net Information Resource Based on the Layer AnalysisQiu Yany an(L ibr ary of G uangdong U niver sity of T echnolog y ,G uang zho u 510643)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analy sis o f net info rmat ion r eso urces char acterist ics ,t he paper illustr ates thenecessity and situation o f eva luation to net infor matio n r eso urces,and using the lay er analy sis metho d,co nstr uct s t he ev aluat ion layer str uctur e mode and system.Keywords L ayer analy sis method N et infor mation reso ur ce Evaluatio n sy st em收稿日期:2000-10-28 Internet 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拓宽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实现了瞬时交流。

但是,由于网络提倡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支持,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断膨胀,网络信息的超载现象,加大了信息获得的难度,也使信息判断能力减弱,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却找不到所需的信息。

信息查找困难、信息质量不一、真伪难辨成为现今科技人员有效利用网上资源的瓶颈问题。

信息的吸收利用率不断下降,就连网络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日本,近几年的信息吸收利用率也仅为10%左右。

拥有庞大信息资源的网络,却很难加以充分利用,从中获取所需信息。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和选择已引起了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1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 网络可以利用到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和非网络信息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泛。

因特网已经成为继电视、广播和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是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是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信息资源网。

任何人都可以十分容易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传播观点,信息资源数量十分巨大,每天都在迅速增加。

据估计,因特网每天发布的信息超过700MB 以上。

而且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部门、大学院所、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更有大量的公司企业和个人。

(2)信息层次多,品种多样。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层次众多,有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有文本信息、图像信息、图形信息、表格信息、超文本信息等,包括各种电子书刊、书目数据库、联机数据库、软件资源等,是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信息的混合体。

(3)信息内容庞杂,质量不一。

因特网的信息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度,信息缺乏必要的过滤监督和质量控制。

信息内容十分庞杂,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交织在一起,科技信息、学术信息、商业信息、个人信息与一些暴力、色情等污染信息混为一体,信息质量良莠不分、参差不齐,既有大量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又有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涂鸦之作和虚假信息,给利用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带来极大的不便。

(4)信息传播速度快,变化频繁。

在非网络信息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变化最大第19卷第6期2001年6月情 报 科 学  Vo l.19,No.6June,2001的莫过于报纸,但是报纸一经出版,其信息便无法更改,而在因特网上,信息的更新相当及时,不少新闻站点、商业站点的信息每日更新;信息传播速度十分快,信息交流能实现瞬时交流。

(5)信息资源分散无序。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表现在信息没有一个中心点,也没有全面性的权限,甚至连接本身的意义也显得模糊和多样,通过一种文献可以连接到更多相关或相似的文献;同样,这份文献也可能是从另一份文献连接而来的,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变得潜力无穷,然而也使信息资源处于无序状态,而且,“海量”的信息和快捷的传播加剧了网络信息的无序状态,许多信息资源缺乏加工和组织,只是时间序列的信息堆积,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

(6)信息的获得与站点有关。

网络本身为新颖、及时的信息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信息都是及时、准确的。

信息获得与否、信息内容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信息提供站点的软硬件条件和服务水平。

2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必要性早期的因特网由于网站的数量不多,信息资源未庞杂到造成困扰情形,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随着互联网络对商务活动限制的取消,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银行、学校、个人纷纷进入因特网,利用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信息资源呈爆炸和无序的状态,同种主题和相关主题的网站数量不断增多,当然,利用搜索引擎可以进行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整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Yanoo!、So hu等搜索引擎已成为网络信息检索的必备工具,但是由于现有搜索引擎的索引功能尚待完善,一次检索经常会有上千、上万条满足检索条件的情况出现,令检索者无所适从。

而且,网络提倡的开放和自由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缺乏严格的审核和过滤机制。

在非网络信息资源中,图书、期刊、报纸的出版都有一整套严格的审稿和出版制度,信息内容需经编辑严格审阅予以把关;书目、索引等工具书的出版还需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审阅筛选,通常还会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以便对稿件进行修改,有时,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

而网络使用者可以集作者和出版者双重身份于一身,恣意发布任何信息,缺乏编辑出版这一至关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致使信息内容良莠不分、真伪难辨,信息污染程度日益加深,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充斥于网络。

对此,一些严肃的学者已从根本上质疑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正确性和学术性,认为如果研究人员不加分析地直接利用,科学研究就会散失其科学性。

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一一加以分析考证,网络带来的优势和效率则大大减弱。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用者所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日益重要起来。

开展学科和专题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能有效地指导专业人员方便、快捷而且有效地选择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从而产生无法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状况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一些商业机构、非盈利组织、院校图书馆及个人以各种方式开展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工作,主要有:(1)由Ar gus Associates公司制作的信息评价工具A rgus Clear inghouse,根据站点的资源描述、主观评估、设计水平、组织机构和资源指南本身等指标进行评价;(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1994年起,每年进行一次,从站点的内容质量、组织机构、外观设计等方面,对一些学术网站进行评价;(3)比较著名的Lycos T op5%of the Web将网络信息分为新闻、旅行、科学、文化、商业、时尚、体育、技术、教育、购物、娱乐、政府、金融、保健、生活方式、儿童、职业、汽车等18个类型,经过专业评价人员的分级评价,收集每个类型评分较高的网站。

评价指标为内容、设计和总体表现;(4)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的Cy berstarcks站点,主要评价科学、技术方面的网站,评价指标为权威性、内容准确、清晰程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相关评论和社区需要等;(5)SelectSurf的评价指标是内容、适用性、设计和易用性,对评价后的网站给出一段简单的评语,并标注黄色记号。

这些站点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基本上采取专600情 报 科 学 19卷家评议或问卷调查及统计方法为主,人为因素较强,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公认的方法和客观原则;缺乏大型全面、有影响的评价站点;评选结果也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评测时较注意站点的设计水平、易用性,忽视站点的内容评测;一些站点的评价和推荐带有较浓的商业色彩和大众娱乐性,如开展一些所谓最差网页、最酷网页的评选活动。

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类似的评价指标或评价方法。

通过对不同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议的方法,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和评价体系。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T he A nalytis Hier ar chy Process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 ・L 萨蒂(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它充分利用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

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可靠性、简明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将复杂问题概念化,找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分析各因素的关联、隶属关系,构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模型;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上一层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次相对于系统总目标合成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1 相同或相关主题网络信息资源的层次结构模型(2)根据萨蒂提出的“1~9标度方法”,建立一系列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排序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即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max 及其对应的排序向量W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及人的主观判断的差异,每一个判断难以达到完全的一致,为了保证层次分析法的结论基本合理,还需对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因此,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方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即用:CI=max -n n-1来检查判断思维的一致性为了检验不同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时还须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 值,如下表。

表1 判断矩阵的R I 值阶数123456789RI 值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 对于1,2阶的判断矩阵,总有满意的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 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CR,当CR =CIRI <0.10时,即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认为各层次的思维是一致的,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否则就需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