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歌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命运摘要:西方的歌剧艺术.“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始终伴随着中国民族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发展和繁荣,中国歌剧在今天却走向了低谷,本文结合历史探讨歌剧现状和走出低谷的出路关键词:中国歌剧艺术现代社会1 概述歌剧最早诞生于欧洲,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传入中国后,从此便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
从黎锦辉的12部儿童歌舞剧到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歌剧的相继诞生,无一不记载了它辉煌的历史[1]。
然而,目前我国歌剧却陷入了低谷。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深思:中国的歌剧之路为什么会越走越窄?为什么对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主要是歌剧未能符合大众审美的原因。
如何做到与大众审美相一致,本文做了简单的探讨。
文章第2部分介绍了中国歌剧的历史,第3部分介绍了现代中国歌剧的现状;第4部分详细说明了走出困境的路;第5部分总结全文。
2 历史沿革五四运动歌剧艺术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至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
在这9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探索期和发展期而走向成熟[2]。
一、创生期: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
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二、探索期: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歌剧的创作思路分为五种方式。
(1)继承戏曲传统。
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红霞》等,还有陈紫等创作的《窦娥冤》等歌剧影响也较大。
(2)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历史剧、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
(3)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
(4)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望夫云》、《阿依古丽》。
(5)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
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二、发展时期:新时期的中国歌剧创作,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俗化和雅化两种趋势[3]:(1)雅化趋势。
就是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伤逝》和《原野》、《归去来》等。
(2)俗化趋势。
就是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剧的途径。
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80、90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虽鲜有成功者,然而音乐剧在中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是始于创作尝试和探索,同时也注意引进。
总的看来,是牢牢植根于本民族及我国当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在创作上没有受到外国音乐剧形式的羁绊,较少框框,并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剧为主流。
3 新世纪的歌剧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歌剧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可喜的是近几年歌剧事业有了新的起色。
新世纪之初,中国歌剧舞台上便出现了几部代表性新歌剧作品,例如《悲怆的黎明》、《司马迁》、《赌命》。
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2005年相继上演了《八女投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优秀剧目,此外还有历史题材的《秦始皇与万里长城》等。
中国歌剧舞台出现了新的曙光。
然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在这个大众的口味越来越倾向于不需要过脑子的纯娱乐的今天,歌剧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低谷。
摇滚乐队U2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的现场演出,观众数倍于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剧之夜”,大众醉心于林俊杰、周杰伦等歌手,却对帕瓦罗蒂却一无所知。
即使貌似“喜欢”歌剧的人们,似乎也有动机不纯之嫌。
歌者自娱,众人捧场,有人为了炫耀,有人为了社交,甚至只是为了显得有品位。
同时也不能将低谷全部归咎于大众的审美,从歌剧艺术本身而言,某些创作无视大众审美,特立独行,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中国歌剧陷入低谷除了上述主要原因之外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中国歌剧艺术起步比较晚,从整体上包括创作、演唱等都很难与国际上的一流歌剧院接轨[4]。
4 如何走出困境走出困境,最最关键的就是让歌剧符合大众审美,如何让歌剧符合大众审美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符合大众审美歌剧艺术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水平, 而且也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 往往歌舞宾白并重。
从文献记载看, 已有许多与现代的歌剧艺术相似。
现代还有许多外国人将京剧看作是“北京opera”。
歌剧艺术之所以陷入低谷的原因, 与创作思想不明确有直接关系。
有许多文艺工作者及评论家一谈起歌剧,往往就是这样讲: 观众音乐水平太低, 曲高和寡。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但从根本上说, 关键的问题, 却在于确实有相当一些创作人员无视大众的审美情趣, 在歌剧中一味强调音乐技法的运用, 为声音而炫耀, 有时甚至是无目的的, 根本不从歌剧这种综合艺术的自身特点出发, 忘记了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源于生活的规律。
歌剧中离奇的故事情节、令人难以接受的音乐语言, 甚至同行们听起来也是这般地费解, 而自己却自得其乐, 认为这就是个性。
早在40 年代,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在延安诞生了《白毛女》这部在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在各个层次的听众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许多观众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 愤怒地冲向台上塑造的恶霸黄世仁⋯⋯显然, 观众接受了这部歌剧, 尽管当时观众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许多人从这部歌剧的成功中明白了如何戏剧性地、深刻地表现歌剧的内容, 准确细腻地表现、刻划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内心变化, 如何将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相结合, 如何走大众化的道路, 使这一艺术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理解。
那既不同于戏曲, 又吸取了多种戏曲特点的表现手法, 那浓郁的地方色彩,为以后歌剧艺术的创作及许多歌剧的成功演出奠定了基础。
如《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刘胡兰》、《柯山红日》等等。
道理很简单, 音乐是人创造的艺术文化, 如果忽视了广大听众, 或一味追求所谓的个性, 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 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是情感艺术,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情感, 歌剧的主创作人员, 必须以优秀的民族音乐语言与时代意识相结合, 并以此抒发出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
只有这样, 才能以情动人, 才能真正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从而使歌剧艺术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以上数部歌剧的成功就是证明。
所以把目前歌剧处于不景气的低谷的状况仅仅归结于观众艺术文化鉴赏力低, 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自己的特色歌剧要符合大众审美,并不是说要歌剧摒弃自身的特点而去迎合大众审美,相反,歌剧应该在自己的特色的基础上与大众审美接轨。
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普及,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歌剧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然而,它也有特殊性:由于各国的民族心理、民族传统文化等的不同,歌剧传入不同的国家,得到不同的发展,赋予它不同的色彩,融进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从而使它有其新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被本国的观众所接受,又能被全世界所承认[5]。
翻开我国歌剧史,一些原创歌剧在当时深受大众喜爱。
以标志着主流风格的民族歌剧《白毛女》来说,它通过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地吸收了民族音调,并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剧情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创新,使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戏剧性。
如:剧中主人公喜儿是一个饱经旧社会压迫的形象,歌剧的音乐是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而对杨白劳的描写则用了山西秧歌《捡麦根》的音乐,表现他命运坎坷的一面。
除此之外,《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阿依古丽》等都吸收了民族的精华。
可见,我国歌剧在当时取得成功的原因即: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改造和创新,迎合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中国歌剧”,有两个限定条件:一是“中国”,一是“歌剧”;“歌剧”是其普遍性,“中国”是其特殊性。
我们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歌剧立于世界舞台。
中国歌剧民族化意义是深远的。
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歌剧同样也具有民族性。
这是中国歌剧区别于其他国家歌剧的重要标志。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艺术宝藏。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是中国歌剧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歌剧作为公共艺术的一员,也具有民族化的精神,创作者只有心系祖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只有不断挖掘各民族千百年来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宝藏、只有结合中国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只有根植于中国自己的土壤,才能够创作出不朽的音乐。
这充分说明了民族化于歌剧创作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歌剧队伍水平从歌剧的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歌剧队伍的水平。
剧本方面,歌剧剧本是实现歌剧艺术整体价值的基础。
剧本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歌剧的精彩与否。
歌剧音乐方面,"音乐比起剧本来,它在节奏、力度方面更自由、更精巧,在结构方面更严密,在形式上也更富有创造力,使它能够恰如其分的紧贴着剧本的形式运用于剧本之上"。
因此,音乐家可以和剧作家以同样的审美原则为基础,达到不同艺术在内容、审美和心理三方面的和谐统一。
歌剧表演方面由于歌剧艺术是表演的艺术,所以歌剧演员的主观创造力是一部歌剧艺术作品获得生命与价值的关键环节。
5 结语目前,歌剧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才是中国歌剧的真正出路,为中国歌剧确立地位。
因为艺术的最高要义在于表现文化。
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
中国歌剧,用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应"植根大地,仰望星空"[6]。
与时俱进,以自己的实力昭示中国歌剧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1] 徐瑞岳,黄健.试论中国现代歌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6期[2]马莎.建国60年来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南都学坛.2009年9月[3]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4]徐平.中国歌剧事业如何走出低谷的几点思考.山东大学学报[5]欧璐莎.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未来发展浅谈.戏剧文学.2008年第3期:102~104[6]陈冲.中国歌剧的自我追寻.青年科学.2009年8月: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