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来我国央行体制改革
一、引言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
人民银行从1984年1月1日开始,不再承办工商企业信贷和城镇储蓄等专业银行的业务,成为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
二、背景:1984年前我国央行体制回顾
(一)1949—1978年“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过程是多元金融产权被整合为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从建立起就被赋予国家金融产权的唯一代表地位,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迅速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取缔在华外资银行的特权,对非国有金融产权实施国有化。
1952年后,国家对国有金融产权的实行整合。
到1956年底,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正式形成。
(二)1979—1983年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但是,它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其安排具有金融功能的虚无性,金融职能和业务范围萎缩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全党工作以经济工作为重点的指导思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金融体制发生变化,“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转变为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和不彻底性,“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和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它们都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三、我国央行体制改革进展(1984-1998)
1984年以后,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扩大,国家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控制金融,便选择设立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1984—1992年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
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担原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
至此,中央银行体制进入单一制阶段。
这一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特点是在支持经济增长和保持稳定货币币值稳定之间疲于奔命,过度支持经济增长,造成了几次经济过热,货币投放过度,引起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中央银行体制的缺陷有:
1、组织机构设置的缺陷。
理事会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分级分支机构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大;中央银行规模过大,效率低下。
2、中央银行职能的缺陷。
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双重性;中央银行业务范围与中央银行职能发挥不相容;财务预算制度的不合理。
(二)1993——1998年单一制中央银行初步完善
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中央银行体制改革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必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的初步完善表现在:
1、中央银行组织机构的改革。
最高决策机构是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
中国人民银行则全面负责具体实施货币政策。
人民银行总行收回原来交由分支行分散执行的某些权力,规范了分支行的行为,实施了按经济区划设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
2、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初步完善。
既有金融机构准入监管和营运监管,还增加了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处理和市场退出监管。
3、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强。
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但又向全国人大汇报工作,与国务院保持相对独立。
划清了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4、业务范围的变化。
人民银行彻底剥离了与中央银行职能不相符的商业性业务。
(三)1998年央行跨省区九大分行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体制真正形成。
1、央行分支行第一次调整:郑州、石家庄、杭州、福州、深圳升格正局级单位,管辖范围由原来的一个城市分别扩大到所在省,具有与大区行相同的职责。
2、央行分支行第二次调整:海口、西宁、呼和浩特、银川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升格正局级,所管辖的业务区域由五个中心城市扩大到海南、青海、内蒙古、宁夏和新疆五个省区。
四、我国央行体制改革绩效
(一)1998年央行体制改革绩效
1、货币政策上,总行进一步集中了货币政策决策权,分行在认真分析、研究辖区内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政策建议,既可保证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又可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金融监管职能上,工作重点在分行,要保证各项金融监管政策的贯彻执行,强化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全面监管辖区内的金融机构,依法查处金融违法、违纪案件,分析研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行金融监管责任制。
3、金融服务职能上,遵循属地原则,主要由中心支行承担,金融服务贴近基层,面向企业、广大金融机构,有利于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力量,改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二)1998年央行体制改革失误
应该说,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近三年的运行暴露了此方案过于理想化的一面,尤其是在金融监管权限的划分上,在分行、金融监管办事处及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的关系衔接和职责划分上。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金融服务三者脱节;货币信贷管理与货币发行调拨脱节;中央银行内部组织体系紊乱;上、中、下三个层次改革脱节。
五、展望:构建央行新体制
坚持金融调控、金融监管、金融服务三者统一于中央银行一体。
既可以提高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时的内在效率,也可以减少和精简不必要
的行政管理机构,降低金融监管和服务成本。
坚持金融调控、金融监管、金融服务统一于分支机构而又有分工侧重。
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责不仅要统一于总行,而且要统一于分支机构。
(三)坚持在法律范围内与地方政府保持友好协作。
中央银行在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履行金融监管职能时,有效地防止来自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干预。
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都要按《中国人民银行法》办事,在法治的基础上,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统一。
(四)坚持中央银行四级管理体制较长时期相对稳定和员工队伍相对稳定。
中央银行实施总行→省分行→地(市)中心支行→县(市)支行的体制相当长时间内可以稳定;相应地,中央银行的员工队伍也可以相对稳定。
有鉴于此,省会城市的监管办和中央支行可以合并,原有大区行则允许一分为二,设立小编制、精简、机动的稽查办事处,而分行的范围按照省(市、自治区)各就各位。
这样做有利于稳定中央银行干部,尤其是中央银行基层干部的人心,有利于树立中央银行的外部形象和工作权威。
(五)坚持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监管、保险业监管、证券业监管相统一。
将银行业监管、保险业监管、证券业监管统一于一体,有利于实现和推进混业监管,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效率。
如果在这一改革的同时,引入中央金融工委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一的体制,则效果会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