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
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7、古埃及太阳历古埃及人制定的历法。
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365天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或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
每季分为四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计365日。
8、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国王。
他在位时期实行宗教改革。
封闭阿孟神庙,没收其财产;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在底比斯以北另建新都。
改革沉重地打击了阿孟神侣集团的势力,提高了新兴军事贵族和新的阿吞神侣的地位,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9、象形文字8、隶农制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
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
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
他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
公元3世纪危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9、卢克莱修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
他著有《物性论》(六卷)一书。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的,包括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
他反对宗教迷信,还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在政治上,卢克莱修是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但又教训奴隶必须俯首听命。
10、七丘同盟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人居住于台伯河出海口的拉丁姆平原。
拉丁人在平原的山丘上建立了许多村落,有七个山丘曾陆续有人居住。
七个山丘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
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
它反映了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
11、塞维·图里乌改革古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王。
他当政时期进行改革。
他把全体罗马居民,不论贵族和平民,均按财产多寡划分为五个等级;设百人队会议(也称森都里亚会议);把原来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十个部落。
改革使罗马氏族制瓦解,国家建立起来。
12、王政时代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在时间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这一段历史共经历了七个“王”。
拉丁人虽然还是公社生活,但氏族制已走向解体。
13、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和迦太基爆发了坎尼之战。
这是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所发动的布匿战争的第三次战争。
这是罗马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罗马是非正义的,迦太基是正义的。
8月2日,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率军到达坎尼平原;罗马执政官包路斯和包罗前来会战,汉尼拔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歼敌7万,成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三)古代印度1、阿育王公元前273年,旃陀罗笈多孙子阿育王继位,又称“无忧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把孔雀王朝的疆域扩大到南亚次大陆;尊奉佛教为国教,并颁布了许多以佛教治国的诏令;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僧侣在首都华氏城鸡园寺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阿育王亲自主持。
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
2、印章文字古代印度哈拉巴文化时期的文字。
这些文字保留在各种各样的印章上,因此被称为“印章文字”或“图章文字”。
这些印章由滑石、陶石、象牙刻成,先已出土约3000多件刻有文字符号的文物,属象形文字。
3、《吠陀》它是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神典,它主要是对神的赞颂、祭祀和宗教中的咒语,包括四部分,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
其中成书最早、最有史料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它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它所反映的时代是早期吠陀时代。
其中在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的一些诗是史诗。
后三部《吠陀》所反映的时代成为后期吠陀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
在梵文中,吠陀的意思为知识学问。
4、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城市文明。
因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而得名。
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5世纪公元前15世纪。
已经出现了文字。
多保存在滑石、陶、象牙刻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
已经有了阶级划分,灭亡原因不祥。
学者认为,哈拉巴文化为达罗毗荼人创造。
5、婆罗门教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宗教,经典是《吠陀》。
它信奉多神,最高理想境界是实现“梵我一致”。
主张“业力轮回”的说教,宣扬四种姓说,制定了各等级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法”,称为“达摩”。
它是统治阶级特权利益的精神武器。
6、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
它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各等级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都不同。
种姓制度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7、顺世论哲学约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
它认为世界是由“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风组成,人的身体和灵魂即意识也是由四大元素结合而产生的。
它反对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反对祭司阶级、吠陀经典和杀生祭祀的行为。
(四)古希腊1、希洛人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后,把被制服地区的大部分土著居民强制性地变为国家奴隶。
由于希洛城的居民是最早被强迫成奴的,故这类人在历史上统称为希洛人,他们实际上是斯巴达城邦的国有奴隶。
在斯巴达,土地和奴隶实行国有制,斯巴达每年可分到一份土地(20公顷),每户可分到十户希洛人,希洛人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斯巴达人,斯巴达人不能任意杀害或出卖希洛人。
2、皮里阿西人皮里阿西人意为“边区的居民”,是古代希腊古风时代的斯巴达城的居民的一种类型,是斯巴达周边的土著居民,被斯巴达人征服。
他们有人身自由,但无公民权。
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要纳税、服兵役。
3、希波战争希腊各城邦与波斯的战争,从公元前492—公元前449年,雅典在战争起初阶段是正义战争,后演变成非正义的扩张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希腊各城邦取胜,从而确立了希腊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4、线形文字希腊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在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有许多泥板,刻了许多线形文字A,在迈锡尼发现了另一种线形文字B。
线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1450年前后,1952年,英国文特里斯和柴德威克把线形文字B解读成功。
5、马拉松战役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它发生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
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军队在希腊本土登陆,希腊军在米太雅德统领下在马拉松平原迎击优势敌人,在战斗中,希腊联军团结一致,巧妙布阵,大败波斯军。
马拉松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6、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在希波战争第二阶段,在公元前478年,为了对付波斯,雅典与爱琴海各岛及小亚希腊诸城邦结成同盟,由雅典领导,史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公元前478—公元前404),由于同盟会议和金库初设在提洛岛,故又称“提洛同盟”。
公元前454年,同盟的金库从提洛岛迁至雅典,同盟逐渐成为雅典对抗斯巴达和推行海上霸权的工具。
7、陶片放逐法古雅典公民会议中的一种特殊抽票法,创于克里斯提尼时期。
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公民大会上,公民可以将他认为可能危害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危险分子的名字记于陶片上。
如果某人票数超过半数,则此人应被流放国外十年。
期满可以回国,并恢复其财产和公民权。
8、提洛同盟公元前478,雅典和爱琴海岛屿、小亚的许多城邦结成了同盟。
同盟是为了防御波斯再度入侵和彻底战胜波斯而结成的组织。
在同盟中,各城邦原则上一律平等,组成共同舰队。
后来,同盟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
到公元前404,在斯巴达和雅典争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失败,同盟被解散。
9、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
他指出只有灵魂心理才能认识事物。
他把自己一套教育方法概括为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四个步骤,基本要领是通过启发和教育,使人确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得出真正的道德观念。
10、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的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
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完善的,超经验的;物质世界则是无常的,虚幻的,暗淡的,可感知的。
柏拉图理念论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建立理念的理想王国。
1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2、希洛制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
斯巴达人是城邦统治者。
国家分给每户斯巴达人一份土地,由七户希洛人为之耕种。
希洛人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斯巴达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却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毕生的职业是从事军事活动,专以剥削奴隶为生。
这种剥削制度称“希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