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徐振明-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印刷版)汇编

02徐振明-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印刷版)汇编


西区 东区
(一)西区
1.清华园(工字厅、水木清华) 1.古建筑 2.古月堂 3.近春园遗址 1.二校门 2.清华学堂 3.同方部 2.早期建筑 1.大礼堂 2.科学馆 大图书馆 4.四大建筑 3.图书馆 老馆 新馆 4.体育馆 1.系馆:生物馆 化学馆 机械馆 电机馆 水力馆 气象馆 3.三十年代建筑 2.斋:明斋 静斋 新斋 善斋 平斋
解放后 1.清队、整党 2.农场再教育 文化大革命 2.工宣队“斗、批、改”3.开门办学 (66-78) (68.7-76.10) 4.招收工农兵学员 5.“反击反击右倾翻案风” 2.拨乱反正 “批林批孔” (76-78) 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 (1978-) 提纲 1.文革 (66-76) 1.红卫兵运动 (66-68.7)
二.清华主要发展时期(校史)
1.游美学务处(侯位胡同、史家胡同)
1.史前期 2.游美肄业馆(三批直接留美生) 2.清华学堂 1911.4.29开学 (1911-1925) 中等科(1920停招) 3.清华学校 1912.6 高等科(1924停招) 1.大学部 1.改办大学 2.国学研究院 国立清华大学初期 (25-28) 3.留美预备部(旧制生) (1925-1937) 2.国立清华大学(文、法、理、工(32)) 清华学校



2.历史的功能 司马迁:述往事 思来者 《易传》:彰往而察来。 “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 成今”。“温故而知新,彰往而知来”。 李世民(唐太宗):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 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 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学问变化气质”。“治史修身,治史明志”。 “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历史永远 指向当代和未来。
5.文化和历史的关系




(1)历史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研究 没有历史,民族就没有根基 史料土层贫瘠,不能构建巍峨的史学大厦 中国历史典籍浩繁,形成5000年悠久历史 (2)文化是人类留下的伟大历史遗产 历史长期积淀,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 (3)钱穆: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文化是升华的东西 文化是历史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4)文化形成过程 酝酿探索,发现挖掘 归纳整理,传承弘扬 深化发展,提炼创新
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精神文化简介
一.历史 文化 精神及其内涵 二.清华大学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校史) 三.校园变迁史(校园史) 四.校园内主要景点及建筑(讲课附照片) 五.历年校领导 教职工 毕业生情况 六.教学及科研概况 七.今日清华数据 八.清华文化标志:校徽 校训 校歌 校花 校风 学风 九.清华传统精神文化概述 十.领导同志谈清华 十一.清华人物及其它热点问题
4.文化起源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 “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 不乱。” (2)“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贲 卦· 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 “化”的篆书是倒、正两个“人”,互为转化。 (3)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 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4) 文化的特点是: a.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行 为准则、个人行为。 b.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
95(招)
1978-1993 9385(招)
140(招)
1993-2000 1981-2008 7232(招) 53194(毕)

(三)清华大学教职工数
年代 1912 1925 1936 1942 1946 1949 1958 1965 2011 教师 30 80 210 358 380 334 1324 1881 2829 职工 31 90 130 108 160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底蕴。 (资本是船、产品是帆、人才是本、文化是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
*
文化-企业-思想-人。


* 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业绩;提升企业 外部社会形象。 * 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生产观、营销观…… 同方文化:清华科技,会聚同方。 紫光文化:大事业的追术,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 大家庭的感受。 蒙牛文化: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 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 益,但不忘国家和员工利益。
(三)精神
1.精神是人脑记忆下来的产物。包括观念、意识、思维、 感觉、心理等。 2. 哲学定义: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 看成精神。 3. 狭义的“文化”定义就是指“精神”。 4. 精神并非内生的。外界的事物通过人的感觉、知觉和意 识等进入人的体内,便成了人的精神。 5.精神具有极大的能动性,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 东西。 6.有人把“心智”和“精神”互为代名词。当它控制肉体 时,称作“灵魂”,它是人不断深化的感觉、思维、认识 的载体。它是人的道德、意志、情感、欲望、意识、潜意 识等纠缠在一起的生命最深处的存在。是人的道德、良心、 爱心、勇气、信心、智慧、理解力、灵性等。
3.教学体育设施
提纲
全球最靓校园清华上榜
福布斯14强 亚洲唯一入选(香港《文汇报》2010.3)

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选出14个全球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当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唯一的亚洲校园是位 于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 标准:. (1)“明确的组织结构图”。 (2)“重要的连贯性”。 清华大学校园: (1)自然环境佳(坐落于清代皇家园林的旧址)。 (2)中西建筑并存(建筑都是传统中国式,但也有许多西 式建筑物)。
二. 清 华 校 园 变 迁 图
提纲
(1707年建成)
(后扩建)
1. 始建及建成同圆明园,初为康熙帝三子允祉 赐园。1730年允祉获罪,收归内务部。
(后扩建) (1707年建成)
2. 传1737-1767,“云锦园”,赐允禄。 3. 1767-1822(乾隆:1736-1796),嘉庆 (1793-1820)均为清御园


总计
1971人
“庚款”分配
白银(两) “庚款”总 数 美国分得 清华退款 4.5亿 $ 3.37亿 加39年后的本利总和 白银(两) $ 9.8亿 7.27亿
3200万
1500万
2400万
1100万
6968万
3900万
5353万
2892万
提纲
圆明园、熙春园两园均于1707年建 成(康熙:1662-1723)
(春泽园)
(涵德园)
先“三爷园”,1846后称“小五爷 园”—道光“三弟”,1846道光“皇五 子”奕誴承继
1860火烧圆明园,道 光皇五子的次子承继。 1874(同治:18611875)拆毁
1852,咸丰(1850-1861)题匾“清华 园”,(道光皇五子的长子后代载濂, 载漪兄弟承继)
14
四.校园内主要景点及建筑
生命科学楼 理学院楼群 学生活动中心楼 医学院楼
(二)东区
1.中央主楼 1.新经管楼(伟伦楼) 2.建筑楼(梁球琚楼) 3.明理楼(荣智健) 4.技术科学楼(逸夫楼) 5.紫光 同方 华业 学研 创新 1.3~6教学楼 紫荆公寓 2.东区体育中心(篮球馆) 3.跳水馆 新清华学堂楼群
2.主楼前建筑群
一.历史、文化、精神及其内涵
(一)历史
1.历史的定义 (1) 过去事实的记载和解释。 (2) 经历、沿革及来历。 (3)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 4)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 徐慎:“史,记事者也。” (5)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 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 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江泽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几千年 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进取前进。 …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以使 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 精神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胡锦涛: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要把党史研究 与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结合起来,从中汲取 有益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经验 教训。 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 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 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 李鹏:历史是一面镜子,察古知今…
(28-37) 1.长沙临时大学(37-38)
解放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1946)
2.昆明西南联大(38-46)
复员后的清华大学 (文、法、理、工、农)
(1946-1948.12)
院 系 调 整 (文、法、理、工、航空)
(1949-1952)
1.学苏阶段(52-56) 多科性工业大学 2.教育革命(58-61) (1952-1966) 3.高教60条(调整)(61-66)
2.大学文化特点
含: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核心(价值 观、理想、信念、思维、道德、情怀等)。 经历届师生传承、创造。 长期的积累、淀积。 不断的挖掘、提升。 各具特色:北大-兼容并包。清华-行胜于言。天大-西学体用。南开-允公允 能。复旦-博学笃志。东大-止於至善。天大-实事求是。浙大-求是创新。
514
21392
16353
39156
(二)清华大学培养研究生情况 (注:每年约招研究生5000人。至今共授博士 学位11767,硕士学位55109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