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
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
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
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1.1相知相爱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
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
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
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
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
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
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
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
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
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
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
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
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
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
”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
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
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
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
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
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
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
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
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
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心,一旦第三者出现了他便退出,一句话都没有。
这表明了曼桢在一方面比世钧坚强,曼桢是个表面柔弱内心坚强的人,她倔强执着。
世钧别扭了几天,又觉得要和曼桢说清楚,便又去了曼桢家,两个人把误会说清楚了。
不过世钧提起豫谨的时候还是酸溜溜的。
经过这一次的事件,世钧觉得还是先结婚好,总是不结婚,容易发生误会。
而曼桢最初是因为怕自己耽误世钧的事业,不愿结婚,但时间长了,误会总是会发生的,曼桢心里想要不要先结婚呢,心里也在动摇。
然而就在这时,世钧的父亲生病了,让世钧赶紧回家。
这使世钧觉得家里也需要他,和曼桢结婚也需要一大笔钱,于是。
世钧辞去了在上海的工作。
他所考虑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告诉曼桢,曼桢只觉得他没有事业心,向家庭妥协了。
在不久又出了一件事,曼桢去南京找世钧,见世钧爸爸的时候,世钧的爸爸说她长得像一位故人,并认出她和曼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这又怎么会让曼桢当他家的儿媳妇呢。
曼桢回去以后,世钧向她说了这件事,并说让她与姐姐避避嫌。
两人因为这件事大吵一架。
此时,两人已经缘尽,再见面就已经物是人非了,两人的爱情最终是被曼璐破坏了,最亲的亲人破坏了曼桢原本可以得到的幸福,曼桢也同样是个可怜的人。
那日,曼璐谎称自己病危,将妹妹留到了自家,她老公回来时便把曼桢强暴了,经过这件事后,曼桢便把曼璐关了起来,这一关便是一年多。
其中,曼桢她妈来找过曼桢,被曼璐搪塞了回去,最后也只好吃个哑巴亏,世钧也来找过曼桢,而曼璐却称妹妹要与世钧解除婚约,又把订婚戒指还给了他,又说妹妹不忍与他再见面,他却认为曼桢是变了心,嫁给了豫谨。
这样想想世钧也太不信任曼桢了,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寻找曼桢的决心,所以说世钧的性格不够坚强,他最后很快地与翠芝结了婚,而被关着的曼桢却想将来见到世钧一定要与他说说自己不幸的遭遇。
而再见的时候,曼桢心中有千言万语,而世钧的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
他之后久久才说到:我只要你幸福。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两个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之后,一个向南,一个向北,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
第二章许叔惠和石翠芝妙不可言的缘2.1相识相爱叔惠与翠芝的相识也算是缘分,一位是世钧的挚友,一位是儿时的玩伴。
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他们在南京相遇,两个人一见钟情,而她是千金小姐,他是一介寒儒。
他初到南京,翠芝提议他去逛逛南京城,此时,两人便相互有了好感。
2.2相离相念文中有这几句是写两人分别时的情节:叔惠见她脸上竟是泪痕狼藉,也呆住了,一时竟忘了他要说些什么话。
翠芝却本能的往后退了一步,站在暗影里,拿手帕捂住脸擤鼻子。
叔惠见她来不及遮掩的样子,也只有索性装看不见……然后他头也不回的走了。
这段话就说明了他们之间是有真感情的,叔惠也是个知趣的人,他明白两个人是没有结果的,所以头也不回的走了。
我却觉得有点惋惜,为什么两个人不能为将来努力一下呢,在老年的时候回忆起来,也是曾经努力过。
之后,翠芝与他人订婚,他就暗自不爽。
又一次的相遇,让她为了他悔婚,叔惠是个知趣的人,他明白家庭对翠芝有多深的影响,也明白像翠芝家那样的家庭不会把翠芝嫁给他的。
就这样,即便翠芝为他悔婚,他们也没能如愿的结合在一起。
由于家人的阻扰,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
翠芝与世钧草草结婚,他赌气留学美国。
叔惠在美国也娶了一个老婆,最后也离婚了。
或许他并不爱她,只因为她是翠芝的影子,同翠芝一样,富小姐,漂亮。
第三章顾曼璐和张豫谨无缘结果的情曼璐原有一个未婚夫,当初是因为父亲死了,曼璐承担了一家子的生活重担,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她只能当舞女。
她主动把婚退了,但她是爱他的,他把她当作生命中美好的回忆,豫谨当初也是爱她的。
曼璐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艳舞女,最后沦落到无耻毒妇。
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
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
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来个女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
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选择离开故土……第四章张爱玲的爱情观以及家庭对她的影响4.1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其祖父张佩伦为清末“清流派”的代表人物。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在乎他汉奸的身份。
多年后,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
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同时凋谢的也是张爱玲的心。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推的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话,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富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是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他的内心。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只要欢娱静好即可。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4.2 张爱玲的家庭对其的影响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藕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她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他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爱好,同时她也受母亲的影响,向往西方文化,生活情趣及艺术品位。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来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