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临床诊断:左侧分泌性中耳炎。
4.耳硬化症
病因不明,病理上是由于骨迷路原发性局 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 骨质增生,多在10~40岁发病。 临床表现为双耳或单耳渐进性听力下降, 部分患者伴有耳鸣、眩晕、韦氏误听。
耳硬化症分期
活动期:造骨细胞、破骨细胞增生,骨迷 路增厚,血管增生,骨质吸收、海绵化。 硬化期:由活动期的骨质松化逐渐修复硬 化,密度增高,骨质增厚。
分泌性中耳炎
耳硬化症
1.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
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 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临 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 耳鸣、耳闷胀感。
梅尼埃病病理生理
主要表现为蜗管和球囊积水,而椭圆囊、 半规管及内淋巴囊积水不明显。当膜迷路 积水加重,内淋巴压力明显升高时,则可 引起膜迷路破裂。内淋巴液与外淋巴液相 混,二者生化成分及特性发生改变。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的影像诊断
学生:叶新苗 导师:林顺发老师
概述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 定义:一种以渐进性、波动性听力下降为 主的先天性内耳畸形的听力障碍,可伴有 或不伴有眩晕 。听力检查通常表现为感音 神经性聋。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除 前庭导水管扩大外,不合并其它的内耳畸 形。
CT平扫:左侧桥小脑角软组织影,左耳内听道略扩大
T1
T2
T2抑水
T1增强
3.分泌性中耳炎
是一种中耳有积液而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 状和体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积液 为黏液性或浆液性。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 降为特征。小儿发病率比成人高。 病因:咽鼓管阻塞、感染、免疫反应等 临床症状: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 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 。
梅尼埃病辅助检查
1.眼震电图:发作期,可见自发性眼震,可用眼震 电图记录到水平性自发眼震和位置性眼震,在恢 复期眼震转向健侧。 2.纯音测试:早期多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 线呈轻度上升型。多次发作后,高频听力下降, 听力曲线可呈平坦型或下降型。 3.颞骨CT检查可显示前庭水管狭窄。内耳膜迷路 MRI可显示部分患者前庭导水管变直变细。
LVAS的患者存在着两个问题: 首先内淋巴管的被动性扩张,使内淋巴液 倒流回膜迷路,造成内外淋巴液的成分混 淆和听觉细胞的中毒,最终造成耳聋的后 果; 其次是前庭导水管的正常限流作用丧失, 使得脑脊液的压力变化很容易引起迷路内 液体的压力波动,特别是刺激前庭感受器 表现出眩晕的症状。
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
内淋巴囊的高渗液经扩大的前庭导水管返流到蜗 管的基底回和前庭,从而损伤感觉神经上皮细胞, 引起前庭毛细胞退行性变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情况下,内耳由狭窄的前庭和耳蜗导水管来 缓冲迅速升高的颅内压,如前庭导水管管径扩大, 当受到头部外伤或用力排便等造成脑脊液骤升, 影响膜迷路的前庭平衡感受器,患者可突然出现 听力损失或眩晕症状。
Hale Waihona Puke LVAS是先天内耳畸形,但是出生时听力损 失可能并不存在或尚未出现。发病年龄为 出生后至青春期任何年龄段,发病突然或 隐匿,有感冒、颅外伤或其他使颅内压增 高的病史。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
内耳结构
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包括耳 蜗、前庭、骨半规管。膜迷路套在骨迷路 内,是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包括椭圆囊 和球囊,膜半规管及蜗管。 膜迷路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1)多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少数呈单侧。特 点:突发性、反复性、波动性听力下降, 多呈高频听力损伤。 (2) 因感冒、劳累、头部外伤 、精神刺激引发 听力进一步下降 ,出现眩晕 、耳鸣等症 状 ,但在短期 内(3~5 d)可以减轻或恢复, 但不能达到原来听力水平 。
临床表现
(3) 听力障碍发生时间多数在出生后至青春期, 少数可在出生时听力下降。 (4)病情总体在缓慢变化(加重或减轻)且不固 定。 (5)前庭症状发生率约为1/3,表现为眩晕、恶 心、呕吐。
2.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BR):75%的 LVAS患者约在3毫秒时可记录到一个特殊 的短潜伏期负反应。
3.染色体及基因检测 LVA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儿 中PDS(SLC26A4)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 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q31,基因检测对大 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诊断有一定参考作用。
同一患者,管径大患耳较管径小患耳
的听力损失重,不同患者管径大小与 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性。
----邓基波;孙奉乾;许安廷 等.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20(2).116-118
辅助检查
1.纯音听阈测试:听力 曲线以高频听力损失为 主,呈典型下降型。 (感音神经性聋:气、骨 导曲线呈一致性下降, 可以有低范围的气骨导 差,一般高频听力损失 较重,故听力曲线呈渐 降型或陡降型。)
前庭导水管管径大小与听力水平及听
力是否进行性下降有无关系呢?
前庭水管只是内耳膜迷路畸形的骨性
标记或影像学表现,而膜迷路畸形决 定听力水平及听力的变化。
----ZALZAL GH,TOMASKI SM,VWZIAM LG,et al.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a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childhood[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5,121:23.
前庭导水管
前庭导水管位于颞骨岩部,是连接骨迷路与后颅窝脑 脊液的骨性通道,其内包含外淋巴、内淋巴管、小静 脉等。 骨迷路内的外淋巴液直接流向脑脊液。内淋巴管经此 管连接内淋巴囊和前庭迷路,内淋巴管内的内淋巴液 呈单向流动,维持内耳听觉毛细胞代谢平衡的内环境。
这条狭窄的骨性管道也限制了外 淋巴液与脑脊液之间的自由流动。
左耳
右耳
病因
不明,主要学说有: Jackler 等(1989)提出VA 扩大可能是胚胎时期 前庭迷路的发育受到遏止和畸变所致。 Pyle 等(2000) 认为前庭导水管的增粗主要在出 生后,提出可能是产后或儿童早期发育障碍产生。 Griffith(1996),Tong 等(1997)认为LVAS 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Usami 等认为LVAS与PDS基因(7号染色体长臂22 号区-31号区)突变有密切关系。
病因
以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最多见。与PDS (又名 SLC26A4)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该基因突变 可引起综合征或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聋, LVAS为非综合征性(单纯性)的感音神经 性聋。
参考来源 ---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 八年制 孔维佳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第七版 田勇泉
发病机制
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内淋巴倒流:内淋巴囊的高渗液返流入耳蜗, 导致耳蜗神经上皮受损,产生神经性耳聋。 ②耳蜗的前庭膜等结构存在先天性薄弱,脑脊液 压力骤变使膜结构破裂,导致内外淋巴液混合。 ③内淋巴囊功能障碍: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壁薄, 上皮无皱褶、血管。
梅尼埃病诊断依据(2006年):
1.发作性旋转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 20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 障碍。无意识丧失。 2.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 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 3.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4.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药物中毒性眩 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 性病变等。
右侧耳 硬化症
正常 正常
患者 男 45岁 CT-382193 主诉:双耳鸣6年,伴听力进行性下降 诊断:双侧耳硬化症
右侧
左侧
右侧
双侧后半规管旁、窗 前嵴及耳蜗底转前方 骨质见斑片、条片状 低密度影。 考虑:双侧耳硬化症 (混合型)
LVAS治疗
听力下降的早期可使用血管扩张剂、神经 营养剂、脱水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积极治疗,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采用高 压氧治疗能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内耳微 循环效果更好。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是患儿改善听力的 唯一手段。有残余听力的患者可佩戴助听 器。对听力损失极重、助听器无法达到有 效补偿者,或渐进性听力下降者,尽早选 择人工耳蜗植入是唯一的办法。
听神经瘤影像表现
早期常位于内耳道内,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内,肿瘤多紧贴岩骨,以锐角与岩骨相交, 可见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CT:平扫多呈等密度,增强明显强化。 MRI: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常有 囊变,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患者 女 55岁 CT-372936 MR-67557 主诉:头晕10余年,加剧伴左耳听力下降2 年 诊断:左侧听神经瘤
2.听神经瘤
多见于成年人,多为单耳受累。大多发生 于前庭神经的神经鞘,起源于耳蜗神经少 见。 临床以桥小脑角综合征(病侧三叉神经、 面神经、听神经损害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 症状)和颅内压增高征为主要表现。
桥小脑角区
这一区域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 三角,它在后颅窝的前外侧。 由前内侧的桥脑外缘、前外侧 的岩骨内缘及后下方的小脑半 球前外侧缘构成一个锥形窄小 的空间,而锥交则正于岩骨尖。
病例一
患者 男 16岁 CT-396792 主诉:双耳听力下降一月余。 检查:双耳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
右耳
左耳
多平面重 组图像 (MPR)
病例二
患者 女 19岁 主诉:幼年开始听力下降 检查:双耳感音神经性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