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设计案例

研究设计案例

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设计案例体育学院 10体11班戴佳茹 10351058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研究振华高级中学李林琴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与方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研究指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式,然而如何进行学科渗透的具体研究显得缺乏和模糊,本课题力图紧密结合体育学科教学特点进行相关实践研究,以求在体育学科取得突破,寻求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措施与形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课程发展的趋势,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创造性地划分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以实现体育课程的多重目标和价值,以适应当代社会人们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在遭受身心问题双重压力而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学科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基于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和国内外心理教学论的认识,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和运用。

2、问卷调查法或谈话法。

利用问卷调查法或谈话法获得相关数据、案例及解决学生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点滴,走进他们心灵。

3、利用案例分析法。

收集大量体育教育案例,对其教学过程进行心理学分析,归纳、总结案例中反映的课堂心理渗透方法。

4、行动研究和实践反思。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对本课题重在实践探索,以学生“健康第一”为核心,全面推进新课改。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以保证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是师生长期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

实践证明,科学、卫生、安全和没有空气、水源及噪音污染的体育教学物理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正常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而积极的心理环境如宽松的学习气氛、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可以使学生长期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应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愉快感,在有效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教师还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防止因自己的不良情绪破坏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二)、挖掘体育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1.游戏教材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水平,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进行直接的心理健康调适;在游戏中,学生总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或通过虚构的情节,来寄托某种意义,对青少年儿童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规则要求下,游戏者要充分发挥智能、体能战胜对方,优胜者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失败者有再战的激情;在分队的集体性游戏中,为了争取游戏胜利这样同一个目标,游戏者往往自觉地协同一致,相互配合。

根据游戏教材的这些特点,可归纳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以下挖掘点:(1)、挖掘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2)、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

(3)、利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特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

(4)、通过分队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性和团队精神。

(5)、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约束。

2.田径教材田径教材的典型性表现在“竞争”和“达成”两个方面,即“与他人竞争”和“达成新的记录”;田径运动具有竞技与锻炼身体的两重属性,虽然体育教学主要侧重它的锻炼身体属性,但我们也不应忽视竞技属性对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作用。

根据田径教材的这些特点和属性,提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以下挖掘点:(1)、挖掘田径教材的“竞争”特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

(2)、挖掘田径教材的“达成”特点,培养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品质,树立自信,体验成功。

(3)、利用田径教材的“竞技”属性,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精神。

(4)、利用田径教材部分项目(如接力跑、中长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球类教材球类运动往往是以集体对抗的形式,通过智力、体力和技能的较量,运用各种技战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和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巧妙得分,最后以总分战胜对手的一类运动项目,其典型性表现在团队比赛的“竞争”与“协作”两个方面。

每个球类项目又具有各自鲜明的教材魅力点和不同的竞赛规则,都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根据球类教材的这些典型特点,提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以下挖掘点:(1)、挖掘球类教材的“竞争”特点,培养学生果断、勇敢、机智、灵活的心理品质,满足竞争与表现心理。

(2)、挖掘球类教材的“协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3)、利用球类教材的规则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利用球类教材的趣味性特点,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

4.此外还有体操教材、武术教材、韵律体操和舞蹈教材、游泳教材等就不一一述说了。

(三)、利用组织队形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组织队形是体育课上教师教学与学生练习时队伍的基本形状。

组织队形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效果。

教师可利用各种常见的体育课组织队形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1.密集型密集型队形包括横队和纵队,常用于集合队伍等课堂常规,学生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容易相互讲话、做小动作、发生碰撞摩擦。

但由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的空间距离较近,教师可利用这类组织队形进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方阵型密集型横队或纵队适当拉开间隔距离就成为方阵型队形。

方阵型队形一般用于教授体操、武术等徒手动作。

与密集型队形相比较,方阵型队形学生间相互讲话、碰撞摩擦的机会减小,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培养其团队意识。

3.四周型四周型队形一般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十字形、U字形、横队面对形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都围绕在教师周围。

这类队形各组学生之间一般空间距离较大,教师位于学生队形相对中央的位置,便于学生看清动作示范及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有利于一般体育动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情绪的调适。

4.扇面型扇面型组织队形根据学生的朝向分为两种:各纵队小组朝向汇聚为一点为聚合形,反之为发散形。

扇面型组织队形可用于投掷教学内容的练习,如当要求各组同时投向一个目标时,可用聚合形;如是长距离投掷项目,可考虑发散形,使投掷练习更加安全。

聚合形队形学生的朝向聚焦于一点,教师位于焦点时,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分组环聚型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各小组聚合在一起进行体育学习及身体练习,就形成了分组环聚型组织队形。

这种组织队形各小组各自相对独立,小组成员的交往较紧密。

组与组之间的距离较近的话,不同小组之间的成员也常发生联系。

因此,教师可利用分组环聚型组织队形的这些特点,融洽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

6.散点型当练习内容需要学生单个或较小规模的小组自主练习时,较常采用散点型组织队形,即宣布学生分散练习而不规定学生具体的活动范围与位置。

散点队形学生相互观察、相互交流、多边互动机会大大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不妨碍他人、遵守集体规则等方面的心理品质。

(四)、通过课堂动态调控进行心理渗透体育教学课堂空间的广阔性、学生身体的活动性、学生人际交往的多边互动性、运动技能学习的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意外性生成事件十分常见与多发。

这些意外性生成事件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各种生成和变动着,稍纵即逝、积极而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的教育资源与心育渗透契机,不失时机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在游戏过程中当出现学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意外事件时,教师可及时进行遵守规则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当学生做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新动作及新的游戏玩法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五)、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理论文献、体育教学案例,并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1.情境感染法。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故事情境,以情感人,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引起积极的情绪波动并在集体中相互感染,从而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2.互动参与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动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3.游戏竞赛法。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游戏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游戏的角色扮演和情节性特点对青少年儿童社会化起到重要作用。

体育竞赛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学生在比赛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归属于群体,又服从于规则,既体验成功,更品尝失败、承受挫折,能有效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社会交往。

4.评价激励法。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作用,是教师调控课堂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赏识性动作、颁发小奖品等过程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5.批评教育法。

同表扬奖励一样,对学生不恰当的言行进行批评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寻找批评契机,保护学生自尊,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教育,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6.漠视冷落法。

对有一定生理缺陷的特殊学生、动作技能掌握不佳的后进生,教师如果过分地关注,将他们和其他同学隔离开来,可能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而教师适时漠视这类学生的缺陷和落后,可以维护他们的自尊,给予他们正常的关爱和呵护。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违反课堂纪律、情绪冲动的学生,教师可采取“冷落”的办法,使其情绪逐步恢复平静,促其自省改正。

7.语言诱导法。

当学生面对困难不自信时,当学生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当学生犯了错误却全然不知时,当学生违反游戏与比赛规则时,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犹如医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