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保险】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王思蔚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长期以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由于连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外汇储备过快增长。
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新形势,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本文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大方面分别详细讨论了各自持续顺差的原因,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有效调节方法。
关键词: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涉外经济政策一,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状(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附件)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1.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
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7625亿美元,货物进口6283亿美元,顺差134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744亿美元,支出838亿美元,逆差9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390亿美元,支出283亿美元,顺差106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77亿美元,支出23亿美元,顺差254亿美元。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
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678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49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40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其中,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
国际收支失衡不断扩大(图一),首先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
其次,大规模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贸易摩擦频发。
另外,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为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埋下了隐患。
不但如此,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造成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收支状况是国内经济运行的结果,反映了我国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
1.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从经常项目来看,根据国民核算恒等式,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国民储蓄与国内投资之差。
过去10年来的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国民储蓄都大于国内投资,导致经常项目顺差。
这主要是由于:(1)经济结构不合理抑制消费增长,推动居民储蓄持续上升。
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从80年代的10.4%提高到13.5%,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却从80年代的12.3%下降到9.1%。
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而第三产业只增长了7.7%。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即使在发展较快的制造业,产品普遍缺乏个性,种类少,附加值难以提高。
这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增长,导致储蓄被动增加,超过国内投资的水平就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
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反映在对外经济上,是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消化国内一般商品过剩的生产能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图一 中国对外收支不平衡的扩大与外汇储备的增加力,导致外贸顺差急剧攀升。
1998—2002年外贸顺差年均近300亿美元,比1993-1997年的125亿美元增长了1.4倍。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抑制了居民消费,推动储蓄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壮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幼老年赡养率(幼年、老年人口之和与青壮年人口的比率)从1989年的50.3%下降到2002年的42. 3%。
由于青壮年人口有工作收入,储蓄能力强,且必须为未来而储蓄,因此青壮年人口比重高推动了储蓄增加。
实证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这一因素能够解释近70%的居民储蓄增长。
通常在发展中国家,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储蓄增幅快于投资增幅,导致储蓄投资正差额扩大,即经常项目出现顺差。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强化了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成本低的优势,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顺差越来越大,完全弥补了一般贸易的逆差。
(2)投融资体制不发达抑制了民间投资,扩大了储蓄投资差额。
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人口增加,对民间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
但在现行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制度下,很大程度上资源配置仍掌握在政府手中,民营企业很难进入金融、电信等重要行业。
国有金融体系仍向国有部门倾斜,民营经济得到的金融支持与其对经济的贡献很不相称。
例如,目前民营企业从业人数占全国企业人数的42.4%,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4.4%,但60%以上的银行贷款仍流向国有企业。
最近国家统计局对24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不少民营企业25%以上的流动资金来自高利贷。
由于难以从正规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也无法在出口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不得不向外资企业出让股权解决资金问题。
有研究发现,服装企业出口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越高,外资股比重就越大。
总体来看,由于投资壁垒和资金缺乏,90年代民营企业投资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只有20%左右。
(3)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抑制消费和投资的扩大。
尽管我国出口中设备及其他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日渐提高,但总体而言,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价格上不去,导致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持续恶化。
1993—2000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发现,当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时,出口价格下降或进口价格上升,一方面使国民收入相对减少,国内消费受到抑制,推动国民储蓄上升;另一方面,出口部门及利用进口品的国内部门的投资都会受到影响,总投资增速放慢。
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会加大国民储蓄投资差额即经常项目顺差。
90年代以来,我国在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同时,经常项目保持顺差,不是偶然的。
近两年,我国大部分主要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升,而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美国等出口目的地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出口品价格增长较慢,贸易条件仍呈恶化趋势。
由于贸易条件恶化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企业的行为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具有结构性特征,短期内不易扭转,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不会轻易消失。
(4)政策性因素也导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
与世界上不少经济体一样,我国通过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出口,并对进口保持一定的限制。
1998年以后,由于内需不足,更强调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等国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输出资本,帮助美国等出口目的地国家进口更多的商品,维持现行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格局。
根据J P摩根的研究,2003年亚洲不少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都是顺差,其中中国大陆、韩国、印尼、日本、菲律宾和泰国经常项目顺差占本国G DP的比重从1%到5%不等,马来西亚、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则分别高达9%、9.2%、12.2%和28.7%。
2.资本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从资本项目的情况看,我国直接投资大量顺差,短期资本流入也明显增加,证券投资则为逆差。
这种格局同样与结构性、政策性因素密切相关。
(1)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
仅在外汇管理领域,外资企业可以享受比中资企业优惠得多的待遇在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金差额内可自主对外借款,可自行对外提供担保,外债项下保值业务无需审批,从境内外资银行借用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成人民币,等等。
各地竞相对外资企业提供优惠待遇,从而有助于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制度约束。
(2)汇率因素使短期资本流入增加。
2001年下半年以来,受本外币正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增加。
企业预收出口货款并结汇,进口推迟付汇,或由境外企业垫款,使从国外融入的贸易信贷增加。
2003年上半年贸易信贷为净负债2.55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净资产14.3亿美元。
另一方面,人民币贷款利率高于美元贷款利率,两者一年期贷款利差约2个百分点,导致中资金融机构减少对国外的债券投资,将外汇资金调回国内。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际收支中的证券投资逆差从2001年上半年的100亿美元减少到2003年上半年的42.9亿美元。
此外,企业大量借用外汇贷款,促使金融机构更多地从国外融入资金。
其中,境内外资银行享有借用外债无需审批、境内外汇贷款可以结汇的有利条件,其外汇贷款的流量增长很快。
贸易信贷和外汇贷款增长是近期我国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增加的主要原因。
截至2003年9月底,外债余额1840.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9.2%。
其中,短期外债674.0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36.6%,比上年末增加144.2亿美元。
预计在近期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受利率、汇率因素仍会吸引短期资本流入,增加我国的资本项目顺差。
(3)资本流出渠道狭窄。
长期以来,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经济,我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
这种状况并不因目前国内储蓄已出现相对过剩而改变。
除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外,我国资本流出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对外拆借和购买国外债券,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出很少。
近两年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外汇管理已大大放松,但受其他条件的限制,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8.5亿美元,2003年上半年为9.3亿美元,远远低于同期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证券投资尚未放开,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这也是我国资本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形成与结构性、政策性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际收支状况是国内经济运行的结果,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缓慢、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民间投资难以全面启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源于投融资体制不发达、金融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
二是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反映了一些过去的观念和政策未能及时加以改变。
例如,过于强调通过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未能及时转变资本流入和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观念,资本流入管理过宽,资本流出管理过严。
三是在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对利率、汇率等价格信号的反应更加灵敏,其对自身本外币资产摆布的调整,已越来越大地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三,调节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方法1.从宏观国际收支理论来看,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要求从全局考虑来分析一些可供选择的政策。
(1)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工作,不是局部的、地区的或部门的。
这是因为:第一,这取决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确切地说,是两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
比如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内陆与沿海差距、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