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如上节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时不在进行着。
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必须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来进行调节。
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繁多而复杂,这些原因中既有一般的原因,又有特殊的原因。
(一)、一般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按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原因的不同,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常见的原因。
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不同程度地处于周期波动之中,周而复始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逆差。
如日本在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4%,国际收支却出现46.9亿美元的逆差;1976年日本经济萧条,但国际收支却出现顺差36.8亿美元。
2、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故又称价格性的不平衡(Price Disequilibrium)。
例如,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出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使用外国货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客观上起着抑制出口的作用。
相反,由于国内商品物价普遍上升,相比较而言,进口商品就显得便宜,鼓励了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出现贸易收支的逆差。
不过在这里还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还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一定程度的贬值,但一般来说此时汇率贬值的幅度要比物价上涨的幅度小得多,因而其影响也小得多。
它只能缓和但不会改变通货膨胀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货币性不平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3、结构性不平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差异等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进出口商品和地区结构,各国的产业、外贸结构综合成国际分工结构。
若在原有的国际分工结构下,一国的进出口尚能平衡,但在某一时期,若世界市场对该国的出口需求或对该国进口的供给发生变化,则该国势必要改变其经济结构以适应这种国际变化,即原有的相对平衡和经济秩序受到了冲击。
若该国经济结构不能灵活调整以适应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则会产生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平衡。
譬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持续性国际收支逆差,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引起逆差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莫过于贸易出现大量逆差,商品入超过大,以及传统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减弱。
众所周知,美国传统出口产品中以机械制造产品占主导地位,其中出口比重较大的是汽车,美国汽车耗油量较日本、意大利等其他国家的汽车耗油量要大,由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猛涨,各国的消费者当然不愿意购买耗油量大的汽车,因此,美国的汽车就无法与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汽车竞争,从而贸易赤字越来越大,使该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逆差。
改变结构性不平衡需要重新组织生产,并对生产要素的使用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需求和供给的新结构,否则这种不平衡现象难以克服,而生产的重新组合阻力较大,进展缓慢,因此结构性不平衡具有长期性,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结构性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普遍,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而产品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高,所以出口难以大幅度增加,而进口则能大幅度增加;其二,产品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大,而产品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是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恶化。
4、收入性不平衡(Income Disequilibrium)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恶化引起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民收入变动的原因很多,一种是经济周期波动所致,这属于周期性不平衡,另外一种是因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而产生的,在这里是指这种不平衡,它具有长期性。
一般来说,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全社会消费水平就会提高,社会总需求也会扩大,在开放型经济下,社会总需求的扩大,通常不一定会表现为价格上涨,而表现为增加进口,减少出口,从而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之当经济增长率较低时,国民收入减少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5、临时性不平衡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例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实行全面经济制裁,世界各国一度曾中止与伊拉克的一切经济往来,伊拉克的石油不能输出,引起出口收入剧减,贸易收入恶化;相反,由于国际市场石油短缺,石油输出国扩大了石油输出,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从而得到了改善。
这种性质的国际不平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也不长,带有可逆性,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二)特殊原因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家把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分为五种类型,但这些原因并不都适合所有国家。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国家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各有差异的。
发达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特点表现为:第一,商品、劳务、资本输入过多或不足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国际竞争力、利润率和未经抵补的利息率的变化。
第二,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资本输出、输入频繁且不稳定。
第三,由于高度一体化的全球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对有资信的国家来说是充裕的,因而较易发生的是国际储备过多(而不是不足)的情形。
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特点是:第一,一些商品劳务输入不足与另一些输入过多并存;商品、劳务的输出时而不足、时而过多,尤其是世界经济结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使他们面临出口构成严重不合理。
第二,资本净输入过多与不足相交替,但国际储备的水平经常处于适度水平线以下。
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常常表现为过度逆差。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特点是:第一,出口构成不合理,而且大部分出口因缺乏国际竞争力而常常输出不足,小部分出口因支付逆差所需而常常输出过多。
第二,处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往往表现为:先是经常项目过度逆差、外资输入过多,然后是外汇储备不足、进口不足、外资输入不足。
第三,由于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因而能否通过进口来平衡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以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必定受制于本国的外汇储备水平或对外借贷能力。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一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不平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对其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都非常不利,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关心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问题。
国际收支的调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动调节,另一类是人为的政策调节。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也有所差异。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
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
”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
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
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动调节过程可用图(8.1)表示如下:图8.1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
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条件下,黄金流动虽已不复存在,然而,价格、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经济变量对于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平衡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导致国内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投资与消费相应上升、国内需求量扩大,从而对货币形成一种膨胀性压力,使国内物价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升,从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逐渐消除。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减少会导致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国内总需求量减少、物价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在国内相对显得昂贵而影响其进口,于是,国际收支的逆差逐渐减少,恢复平衡。
(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本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上涨,因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