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疳证”“疳积”“疳症”“病因”“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组合,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6年2月,以“营养不良”“innutr it ion”“malnutrition”“cacotrophy”“dystrophia”“cacotrophia”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 deline Clearing 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中医儿科教材、西医儿科教材、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健胃消食口服液”“健脾八珍糕”“肥儿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颗粒”“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至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555篇。
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
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茂。
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赵琼、赵霞、胡思源、俞建、虞舜、虞坚尔。
秘书:王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2012年版起草人:赵霞、汪受传、韩新民、黄颖、刘文。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修订)》起草人:赵霞、赵琼、张晓华、周涛。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2015年工作组组长:赵霞。
副组长:赵琼。
成员:马斯风、吴力群、宋桂华、张雪荣、姜之炎、倪菊秀、高艳、黄颖、彭玉、薛征。
秘书:张晓华。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草稿)专家论证会组长:丁樱。
成员:王素梅、王雪峰、孙丽平、李新民、赵琼、姜之炎、秦艳虹、袁斌、翟文生、虞舜、虞坚尔。
1.5 起草和评审《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在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2轮专家问卷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了指南草稿。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
撰写初稿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预防方案对健康的益处、不良反应以及危险。
工作组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论确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
指南评价稿再向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4人组成的评估小组(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包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评价稿进行评价,专家评估小组对指南总体质量的评分均为7分,4位专家均表示“愿意推荐使用该指南”。
同时选取不同地域13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主,包括二级甲等医院),开展指南一致性评价,完成211例指南一致性评价。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依据和治则3个方面的一致率均为100%,西医疾病诊断和西医疾病诊断依据的一致率分别为98%,97%,辨证分类中的证候分类、证候诊断依据以及预防和调护措施的一致率分别为99%,98%,99%,主方、主要药物组成与用法、中成药和其他疗法的一致率分别为85%,83%,88%,97%。
说明评价稿与中医临床一致性高,符合临床实践。
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医保政策、临床经验、随访调研等考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指南通过审评后,将通过发布会、指南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在行业推广应用。
并编制《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临床应用参考手册》供推广实施用。
本指南计划定期更新。
由本指南工作组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更新。
本指南研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
资助单位的观点或利益不会影响最终推荐建议的形成。
参与本指南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声明:他们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利益冲突。
2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疳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疳证的诊断和防治;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疳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是儿科常见的脾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小儿形体虚弱羸瘦、饮食异常、大便不调、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营养不良疾病,又名“疳病”“疳症”。
与西医学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相关。
4 诊断[2-3]4.1 病史及年龄特点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多有喂养不当史、病后饮食失调史、寄生虫病史、消化系统疾病史、慢性消耗性疾病史、厌食及偏食史。
4.2 临床表现形体明显消瘦,严重者干枯羸瘦,腹凹如舟,饮食异常,大便不调,兼有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3 需与疳证鉴别的病种厌食,积滞。
5 辨证[2,4]5.1 主证5.1.1 疳气证形体略瘦,或体质量不增,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性急易怒,精神欠佳,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指纹淡。
5.1.2 疳积证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脘腹膨胀,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饮食异常如嗜食异物等,揉眉挖鼻,吮指磨牙,烦躁,夜卧不宁,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指纹紫滞。
5.1.3 干疳证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大项细,毛发干枯,目无神采,腹凹如舟,啼哭无力,精神萎靡,懒言少动,表情呆滞,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苔剥脱或无,脉沉细弱,指纹隐伏不显。
5.2 兼证5.2.1 眼疳证夜盲,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黑睛浑浊,白翳遮睛,眼痒,舌红少苔,脉细。
5.2.2 口疳证口舌生疮、糜烂,口臭,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或苔少,脉细数。
5.2.3 疳肿胀证全身浮肿,下肢为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短少,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6 治疗6.1 治疗原则[2,4]本病治疗以健运脾胃为基本原则。
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疳气证以和为主,疳积证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证以补为要。
注意补脾须佐助运,使补不碍滞;消积勿过用攻伐,以免伤正。
对于兼证,应将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而治之,以平为期。
同时,应强调对患儿的饮食调理,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并配合其他疗法,方可奏效。
6.2 分证论治6.2.1 主证 1)疳气证。
治法:调脾助运。
主方: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加减。
(推荐级别:D)[6-7]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广藿香、砂仁(后下)、白扁豆、麦芽、六神曲、焦山楂。
加减:食欲不振、腹胀、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加苍术、鸡内金、厚朴;性情急躁、夜卧不宁者,加钩藤(后下)、黄连;大便稀溏者,加炮姜、肉豆蔻;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决明子。
2)疳积证。
治法:消积理脾。
主方:肥儿丸(《医宗金鉴》)加减。
(推荐级别:D)[8]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六神曲、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大腹皮、胡黄连、炙甘草。
加减:腹胀明显者,加枳实、木香、厚朴;嗜食异物者,加连翘、黄芩;食积者,加谷芽、莱菔子;胁下痞块者,加丹参、郁金;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腹有虫积者,加苦楝皮、使君子、榧子;烦躁不安、揉眉挖鼻者,加栀子、莲子心。
3)干疳证。
治法:补益气血。
主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推荐级别:D)[2]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陈皮、砂仁(后下)、六神曲。
加减:四肢欠温、大便稀溏者,去熟地黄、当归,加肉桂、炮姜;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夜交藤、酸枣仁;舌红口干、五心烦热者,加石斛、乌梅;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急予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6.2.2 兼证 1)眼疳证。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主方:石斛夜光丸(《瑞竹堂经验方》)加减。
(推荐级别:D)[2]常用药:石斛、天冬、地黄、枸杞子、菊花、蒺藜、蝉蜕、木贼、青葙子、夏枯草、川芎、苍术。
2)口疳证。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主方:泻心导赤散(《医宗金鉴》)合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推荐级别:D)[2]常用药:黄连、栀子、连翘、灯心草、淡竹叶、地黄、麦冬、玉竹、北沙参。
口疳外用药:冰硼散、珠黄散。
3)疳肿胀证。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推荐级别:D)[2]常用药:黄芪、白术、炙甘草、党参、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桂枝、附子(先煎)、生姜、薏苡仁。
6.3 中成药1)健胃消食口服液(太子参、陈皮、山药、炒麦芽、山楂):每支10mL。
在餐间或饭后服用。
每服剂量:1~2岁5mL,2+~12岁10mL,每日2次。
用于疳气证。
(推荐级别:D)2)健脾八珍糕(党参、茯苓、薏苡仁、芡实、陈皮、白术、白扁豆、山药、莲子、粳米):每块8.3g。
每日早、晚饭前热水化开后炖服,亦可干服。
1次3~4块,婴儿1次1~2块。
用于疳气证。
(推荐级别:D)3)肥儿丸(肉豆蔻、木香、六神曲、炒麦芽、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每丸3g。
1次1~2丸,每日1~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用于疳积证。
(推荐级别:D)[8]4)人参养荣丸(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黄芪、陈皮、远志、肉桂、五味子)(水蜜丸):每100丸6g。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剂量为<3岁2g,每日2次;3~6岁4g,>6岁6g,每日1~2次。
用于干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