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里的号令》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校园里的号令》教学设计第1课时


(5)师:你从他们的表演中明白了什么吗? 预设:是呀,有再好玩的游戏我们也要停一停了,因为上课了。 预设:是的,上课铃声就是命令,它一响,我们就要进教室去上课了。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在看懂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将画面人物之间可能出现的对话进行展示。演的 过程,是建立教材与自我联系的过程,很自然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 5.儿歌小结 (1)师: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上课歌》吧。 叮铃铃,上课了,快快走,进教室。 手和脚,快放好,人坐正,不说话。 静等老师来上课,来——上——课。 (2)师:让我们也愉快地来读一遍吧! 设计意图 儿歌朗朗上口,特别适合低段的学生,将要点融入儿歌中,通过聆听、朗读来达成目标。 二、下课号令我会听 1.熟悉下课铃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校园里的各种音乐号令,知道号令要求做的事情。
难点:引导学生初步适应学校公共生活的制度化要求。
教学准备: 1.白板课件。 2.微课制作。 3.录制校园音乐铃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上课号令我会听 1.聊:聊课间开心事 (1)师:同学们,上课前你们在玩什么呀?玩得开心吗? 预设:开开心心地玩游戏,真好! 预设:和小伙伴聊聊天,也是个不错的课间选择。 设计意图 生活即资源,生活即课程。由学生课间开心事谈起,亲切自然,顺畅无痕。 (2)师:那为什么你们马上静下来了呢? 预设:哦,原来是上课了。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上课的呢?
3.初步感受小学生活的丰富与快乐,适应学校公共生活的制度化要求。
教材分析:
《校园的号令》是《校园生活真快乐》单元里的第二课,以学校生活的规则意识的建立为重点。本课侧 重了解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号令,知道校园的号令是集体生活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引导学生初步适应学校 公共生活的制度化要求。
本课是对课程标准中“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这一要求的深化。教学话题的选 择是小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常见的上、下课铃声,升旗仪式、课间活动中的乐曲声,课间操口令,安全疏散 警铃声等,这些看不见的铃声与乐曲,正是学校制度化生活的重要标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弯下腰(哦,原来你在幼儿园时疏散过)捂住嘴(哦,你也是在幼儿园学会的) (4)师:那么,听到这样的警铃声,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频。(播放小视频: 安全疏散警铃响起了) 设计意图 直观、形象的视频教学可以起到花时少、效果好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适时运用。 (5)师:你看清楚该怎么做了吗?好,我们也来做一遍。(播放安全疏散警铃) 预设:看来你们是真正听懂这个号令了,完成了安全、有序、快速的疏散,确保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四、总结 校园的号令是一个个有声的指挥官,指挥我们做着不同的事情。有了他,我们的校园更加有序;有了 他,我们生活更加精彩!听,又有一个号令响起了。(播放下课号令)听到这个号令,我们就要下课了! 下课! 设计意图 课末设计,有画龙点睛之效果,以“下课铃声”结课,一则顺其自然,二则响应前面的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教学的目标: 1.知道升旗仪式的音乐号令,学会升旗仪式时必要的礼仪。 2.初步学习跟着号令的节奏,做好两操。
三、其它号令我会听 1.课程表上找号令 设计意图 课程表,学生最为常见,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将这样的资源用到课堂中,是资源的活用,可谓“生活处 处是资源”。 (1)师:小朋友们,你看,这是什么? 预设:是啊,这是我们每周的课程表。 (2)师:请大家数一数,我们每个星期要上多少节课? 预设:26节!呀,有这么多啊! (3)师:尽管有这么多的课,但我们一点也不混乱,有序地进行着每一项活动,你知道这是谁的功劳 吗? 预设:老师的功劳的确不小。但还有一位大功臣,猜一猜它是谁? 预设:对了,我们校园的各种铃声功劳最大了,它指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它就藏在课程表里呢, 我们一起找一找。 (4)师:我们再来数一数,这张课程表上到底有哪一些号令呢?你可以拿起铅笔,找到一种就在相应的 位置上画一个○,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预设:你再找找,看看还有没有? 预设:好的,你找得不错。
预设:第二遍,有变化。 (5)师:这一遍比刚才好多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来,让我们看一段小视频,看看其他班的小伙伴 是怎么集队的?(播放集队小视频) (6)师: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啊? 预设:是的,他们非常棒,真正做到了静齐快。 预设:相信你们能够做得比他们还好!我们有信心再来一遍吗?要争取做到静齐快。 (7)师:很好,我们做到了集队“静、齐、快”,来,让最棒的掌声响起来。 设计意图 听到《运动员进行曲》后的行为表现,共设计了三轮教学。第一轮,自然状态下的表现,学生差异比较 明显。第二轮,提出了“静齐快”的要求后的表现,变化明显。第三轮,在小视频影响和指导下的行为表 现,效果较为明显。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增量。 2.我会行注目礼 (1)师:你听,国歌响起了。(播放国歌片段) (2)师:听到国歌,我们应该怎么做? 预设:是的,要立正,不讲话。 预设:是的,眼睛要看着国旗。 (3)师:国歌响起,少先队员要行队礼,我们现在还不是少先队员,所以我们要行注目礼。来,一起起 看看怎么行注目礼?(播放微课:注目礼)
预设:是的,因为上课铃声响起了。 2.听:听铃声看表现 (1)师:你听,是不是这段音乐铃声? (2)师:来让我看看你们听到这段铃声后的表现。 预设:学生会马上安静下来。 这个小朋友坐得真好!看来,他已经准备好上课了! 这个小姑娘不错,手放得多好啊!小脚也放得很好! 这排小朋友都不错! 设计意图 学生在号令的指挥下过着新的学校生活。一个多月下来,学生与铃声之间已经建立了对应关系,课堂上 再现了这一关系。 3.找:读课文,找“指挥官” (1)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第24页的这一段话。 (2)师:你知道课本中的“它”是什么吗? 预设:是的,它是校园里的铃声。 (3)师:你知道这个指挥官藏在哪里吗?预设:你的眼睛真亮,知道它藏在教室里的小广播里。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各种音乐号令,知道号令要求做的事情。
2.初步适应学校公共生活的制度化要求。
3.初步建立对小学新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号令》是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的第二课,以学校生活的规则意识的建立为重点。本 课侧重了解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号令,知道校园的号令是集体生活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引导学生初步适应 学校公共生活的制度化要求。
预设:对的,它还藏在学校操场上的大广播里。 预设:是啊,我们在绿化带的景观音响里,也能找到它。 (4)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只要这个指挥官一出现,那我们就要马上进入教室,静下来准备上课了。 设计意图 实现由课本到生活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学校环境的能力和关注细节的 态度。 4.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师:请你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看懂了的小朋友请举手示意郁老师。 (2)师:真不错,我们都看懂图上的意思了。那么,你们能同桌互相来演一演图上的小朋友吗? 预计:好,看来大家都很有信心,那就给大家点时间准备吧! (3)同桌准备演一演,教师巡视。 预设:你们配合得真不错。 预设:来,我们交换一下角色再演一遍。 (4)师:哪一组同学愿意上来演一演?来,有请第三组同桌。 预设:你觉得他们表演得好吗? 预设:我跟你们的看法一样,他们的表演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眼操音乐——做眼操 放学音乐――鞠躬道别 进校音乐——鞠躬问好 午餐音乐——洗手,安静吃饭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适应学校公共生活的制度化是这节的重点。通过这个游戏,盘点学校中可能出现的号令,建立 号令与行为之间的密切对应关系。 (3)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好,我们听到号令就知道要做什么了,非常棒!把掌声送给自己。 3.安全疏散警铃我会听 设计意图 依据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这一标准,设计了这一环节。 (1)师:同学们,还有一种铃声你听到过吗? (2)播放安全疏散警铃。 (3)师:有谁知道,我们听到这样的警铃应该怎么做? 预设: 快点跑(赶快离开没错,但我们有顺序地快速疏散)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后,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学生是被动的,甚至可能表现出不适应。比如有的学生每每在上课铃 响起时,才想起要去上厕所,又如学生在升旗仪式唱国歌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表现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引导,集中这一话题,聚焦这一问题,通过学生的体验,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 比较系统地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主动地适应学校公共生活。
(1)师:请所有的小朋友竖起耳朵,我们再来听听这种铃声。 (2)师:播放下课铃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铃声吗? 预设:是的,这是下课铃声。 (3)师:下课铃声响起了,那我们可以去做什么呢? 预设:做下节课的准备,喝水,上卫生间,做游戏,望望远,和小伙伴聊聊天…… (4)师:下课铃声的作用可真大!一听到这个号令,我们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将我们的课间生活安排 得那么有序,那么丰富!老师带来了一首下课小儿歌,我们一起大声地来读读吧! 叮铃铃,下课了, 做准备,玩游戏, 上厕所,喝喝水, 望望远,放放松, 下课号令我会听, 我——会——听。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较好地把握了前后教材之间的关系。《课间十分钟》一课将对课间生活做细致到位的指导,所 以这里只关注“学生课间可以做什么”,不做具体的行为指导,也不探究具体的理由。
本课是对课程标准中“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这一要求的深化。教学话题的选 择是小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常见的上、下课铃声,升旗仪式、课间活动中的乐曲声,课间操口令,安全疏散 警铃声等,这些看不见的铃声与乐曲在学校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正是学校制度化生活的重要标志。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后,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学生可能是被动的,甚至可能表现出不适应。比如有的学生每每在上 课铃响起时,才记起要去上厕所,又如学生在升旗仪式唱国歌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表现等等。因此,我们有 必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引导,集中这一话题,聚焦这一问题,通过学生的体验,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 学生比较系统地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主动地适应学校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集合整队做到静、齐、快,升旗仪式学会行注目礼。
难点:跟着节拍做两操。
教学准备:
1.白板课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