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灵丘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高祖时置县,以“胡服骑射”着称的战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就埋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灵丘因此而得名。

境内文物名胜众多,自然景观迷人,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文物古迹。

1、赵武灵王墓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武灵王之墓,灵丘也因此而得名。

它原位于灵丘县城西,现在随着县城的扩张,已经处于中心地带新华西街了。

原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现保护面积10900平方米,墓冢巍峨,碑石林立,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以及一代英君赵武灵王生平的重要历史文物。

现在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修建于唐代天宝元年的曲回寺石佛冢群。

位于独峪乡曲回寺村,又称哭回寺。

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记载,该寺为五台山佛寺下院。

开元二十一年由北京的大禅师“慧感”奉诏创建,“旨赐曲回山寺”,并且在建寺十年后,从天宝元年开始至天宝十一年间,雕刻了大批花岗石佛像,修筑360座佛塔,埋于曲回寺方圆几十里的地下,其规模宏大实为罕见。

目前已查明43座石佛冢,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寺院辽、金、元、明历代均有较大规模重修,清代依旧维持,最后于1939年被侵华日军焚毁。

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觉山寺,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又称普照寺,北魏皇家寺院。

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是孝文帝拓跋宏为报母恩而敕建的。

该寺历代屡有重修,时至五代,战火连绵,觉山寺开始衰落,庙宇毁败,辽代又重加修葺。

明天启六年(1626)灵丘七级大地震,全寺庙宇全部倒塌,惟有辽代重修的砖塔仍巍然屹立。

明崇祯三年(1630)重建寺庙。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行修葺,后又倾颓。

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1885—1889),寺僧龙诚在本县大儒杜上化等全力支持和四乡民众资助下重建佛寺,除砖塔为辽大安六年重建外,现存庙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建筑。

寺院座北向南,依山就势,寺内建筑有一井一塔七殿一堂一厅六楼二阁。

布局为三条轴线,五个院落,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房屋共计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

寺院西北山崖上悬一洞,称为悬钟岩舍利洞,亦称翠云洞。

洞深14米,洞口宽19米,建有观音殿,面阔三间,“文革”后期被毁,2000年动工,现已修葺一新。

西南突兀一山,顶置小砖塔,总高5.33米,实心,平面呈方型,背西面东,属寺院附属建筑,是晋北地区最小的砖塔。

东北矗立笔架山,交错中显稳定,自然景色与古建筑相映成趣。

自古被人们称为“井塔山齐——觉山寺”。

属灵丘“九景”之一。

觉山寺辽代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塔位于觉山寺内,为全寺建筑中的精华。

北魏创建,后倾圮,辽大安五年重建,八角密檐式,十三层,高44.23米。

塔基由须弥座、平座、仰莲组成。

下层束腰每面施壶门三间,内雕人物,门间雕兽面,八角为力士;上层束腰壶门内雕佛、菩萨、歌舞乐伎,门侧立侍女或飞天,门上为二龙戏珠,门间雕力士,转角金刚两侧施龙。

砖雕采用剔地突起或圆雕镂刻手法,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炼,是砖雕艺术和音乐文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塔身第一层有塔室,南北为板门,东西为格扇假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

室内八面存辽代壁画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明王、飞天,为壁画中的瑰宝。

其上十二层均为实心,木椽砖飞,每层收分7厘米,每层每面悬铜镜,每椽每梁挂风铃。

塔刹由镂空天球、相轮、宝盖、仰月、宝珠及刹杆组成。

天球可转动,兼起风速风向标的作用。

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革命纪念地。

平型关战役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灵丘县白崖台乡白崖台村、东河南镇小寨村、蔡家峪村一带, 1937年9月25日,林彪、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在此歼灭日寇1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猖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人民的抗日信心。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也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在中国共产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平型关大捷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现有战场旧址、战斗指挥所、林彪、聂荣臻临时住所、平型关战役纪念馆等。

1、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位于灵丘县平型关景区乔沟南侧约一公里的山坡阶地上,坐东面西,建筑面积825平方米,由杨成武老将军题写馆名。

该馆于1969年由北京军区主持修建,1971年10月闭馆。

1986年8月10日,聂荣臻元帅为纪念平型关大捷赋诗一首,次日致信山西省委、省政府,指出“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修复纪念馆是必要的”。

省委、省政府遵照聂帅的指示拨款修复了纪念馆。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灵丘县委、县政府又筹资将纪念馆整修一新,恢复了展览。

2001年,灵丘县委、县政府对大捷展览进行了大幅度地充实修改,展版面积扩大到508平方米,增加了一批图片知历史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和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

2、平型关大捷纪念碑位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东侧1公里的石灰岭上,建于1997年平型关大捷60周年前夕。

碑阳刻有杨成武老将军题写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八个大字,碑阴的碑文记述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及重大意义。

纪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参战部队八路军115师,碑座、碑体高分别为1.37米和9.25米,表示平型关大捷发生的时间为1937年9月25日。

巍峨耸立在山顶上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可侮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英勇奋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3、驿马岭阻击战(腰站战斗)遗址位于灵丘县落水河乡腰站村东驿马岭与河北省涞源县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隘口,距县城30公里,海拔1384.9米。

1937年9月25日,115师杨成武独立团根据师部统一部署,在此成功阻击了由涞源增援平型关的日军。

战斗共歼敌4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保证了师主力平型关伏击战的胜利,是平型关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战斗,装备简陋的我军两个营击溃了武器精良的日军近两个联队(团),创造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现有杨成武将军亲笔题词“腰站战斗纪念碑”一通立于村南1公里处,1995年县委、县政府筹资修建纪念碑亭一座。

下关杨庄村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经修缮保存完好,现内设白求恩在灵丘活动事迹展览。

县城东郊的烈士陵园,陈列着110多位在雁北地区工作过的党政军领导的骨灰,24座烈士墓安放在平型关大捷等战役牺牲的556位烈士遗骨。

此外还有刘庄“三·一八”惨案纪念馆,腰战阻击战遗址,白草湾烈士纪念馆,359旅旅部及兵工厂旧址等。

三是自然景观,农业乡村旅游景观。

1、空中草原风景区位于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东与河北涞源、蔚县交界处,海拔2151米,顶部草甸面积3万亩,东西狭长,南北广袤,属亚高山草甸,为山西七大绿地之一。

甸子梁周长20.7公里,四周长满桦树,山顶为平坦的大草甸。

草甸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生草层发育,产草率高,草质好,为肥沃的天然牧场。

每到夏季,草甸上数十种野花盛开,黄、红、紫、白、兰等各色花朵点缀在碧绿的草甸上与斑澜起伏的蝴蝶群及蓝天上朵朵的白云交相辉映,绘成一幅巨大美丽的画面。

区内有一景点被称作“脚踏三县”,即游客站在这一点上,脚下踏的是山西灵丘、河北涞源、蔚县三个县的土地,不少游客在此驻足踩踏,笑谈一步走遍二省三县。

在西甸子梁南侧有不化,称作“万年冰洞”。

居其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南眺涞源群山峻岭,北望蔚县峡谷连川,西看灵丘云山雾罩,令人心旷神怡。

2007年12月被山西省旅游局评定为省级农业旅游点。

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美丽田园“十大草原景观”之一。

2、桃花溶洞风景区。

桃花溶洞位于灵丘县桃花溶洞景区桃花山海拔1900米处。

桃花山地处太白巍山南麓,海拔近2000米,山势逶迤,草木葱郁,因每年春季满山遍开山桃花而得名。

春天桃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天满山灌木红黄相间,层林尽染,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桃花溶洞主洞深233米,洞内钟乳林立,形态各异,距今已有170万年历史,目前洞内钟乳石仍处于生长期。

蝙蝠洞位于桃花溶洞景区桃花山海拔900米处,该洞洞内高大空旷,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共有六个出口。

数以千万计的蝙蝠一层又一层的相互勾挂倒吊在洞壁、洞顶,昼伏夜出,蔚为壮观。

蝙蝠内洞还有一座观音洞,洞内有3尊天然形成的佛像,栩栩如生,玲珑剔透,天凿地雕,精美无比。

桃花泉位于灵丘县桃花溶洞景区桃花山下,为山西省十大泉域之一。

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12度左右,日流量8000吨,落差146米,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瀑布群。

泉水清凉甘醇,经化验属高锶低钠优质天然矿泉水。

3、花塔民俗村风景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是大同市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550米,四面环山,河水绕村。

春秋两季鸟语花香,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故称之为“世外桃源”。

这里有人类居住近3000年历史,全村现有人口400人左右,大部分房屋为清代建筑,这里人们生活方式古朴,居民热情好客,传统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造就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花塔村由于海拔高度低,无霜期长,气候适中,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山上花草树木100余种,盛产花椒、核桃、柿、黑枣、桃杏等经济作物。

尤以大面积世界珍稀树种——青檀最为着名, 1993年被山西省政人民府批准为“灵丘青檀自然保护区”。

要进入景区首先要经过红沙岭隧洞,该洞开凿于1965年,隧洞高3.5米,宽5米,全长1000米。

红沙岭隧洞的开凿不失为花塔村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举,当年在没有风枪、风钻、凿岩机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人们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一钎一镐的开凿了红沙岭,建成了如今畅通无阻的隧洞。

近年来村里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努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使花塔民俗村初步形成了集休闲、度假、游览、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区雏形。

村中现有农家餐馆7家,家庭旅店20家,从业人员100余人。

旅游业已逐步成为花塔村的经济支柱产业,2007年12月被山西省旅游局评定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4、花果之乡——北泉村(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灵丘县东南,距县城25公里,远观山峦起伏,近观流水潺潺,村内万亩林地郁郁葱葱,花果飘香,素有“塞北小江南”美称。

走进北泉村,街道干净整洁,路桩、树干粉刷一新,一条人工河环村而过,柳枝依依,白杨参天。

漫步在乡村街道,红墙碧瓦旁,塔松与花卉高低错落,红绿相间,可以泛舟、运动,抑或留恋于小桥流水,落叶田田,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和村民聊天,总有自信的笑容浮现,不时有鸟儿绕身嬉戏此时心灵会变得宁静而惬意,一种超脱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回归田园的情悸涌动全身。

虹鳟鱼场泉水清冽流动,鱼儿成群觅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