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我选读的是美国作者丹尼尔•A•雷恩著中国学者李柱流等译,1986年版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
考察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本讲将介绍许多当代管理概念的起源,并说明管理概念是如何响应组织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
还介绍许多当前管理所面临的趋势和问题,以便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说明管理是一个不断在发展的领域。
丹尼尔•A雷恩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管理学从萌芽开始直到现在的演变历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
这本书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管理思想,一个是演变。
书中除了介绍我们日常所熟知的管理名家及其管理思想外,作者也叙述了贯穿在整个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中那些不太出名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的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相对而言),或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对后来的管理名家产生了影响,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我们对管理思想有一个连贯的认识过程,而不像以往我们学习的那样一个个断断续续的明珠。
在另一方面,作者在论述管理思想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管理名人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明白这些管理思想产生的条件,也方便我们理解他们的思想。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条理很清晰,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洁,虽然也是讲述管理思想的,属于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它并没有像国内众多的理论书籍一样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
关于书中的一些理论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许是作者有意的让我们自己从书中描述中自己总结吧,这对我们也是另外一个意义。
《管理思想的演变》不愧为一本名书,读完此书后,我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将谈谈读过此书后我对管理的一些认知和个人看法。
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显得肤浅,如有不妥之处,万望斧正。
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又恒久的话题,只要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管理。
但我觉得在我们研究管理的演变和发展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管理是什么;第二: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管理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管理学派和不同的管理学者都给管理下过不同定义,目前有关管理的定义多达几百种,但这些并不重要,就像物理学和经济学一样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有给他硬生生的定义,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管理的本质和其基本职能以及其系统理论。
而对于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
雷恩在书中提到,在五六十年代,管理界就对管理是否达到了作为一门科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不少学者为使管理成为一门正宗的科学而努力。
在科学管理时代和前期的社会人时代,管理应该是被当作科学的,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管理理性的原则和严谨的理论,在此后随着人的因素逐渐受关注,管理的硬性较为下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对管理作为科学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管理的艺术性。
而从现在管理学者的理论看来,他们既看到了管理的艺术的一面又看到了管理的科学性,菲德尔的权变理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个人认为管理既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但其科学性要大于其艺术。
作者的本来目的也是要介绍管理的,但他没有把管理的概念,职能等一些一般教科书上都会介绍的关于管理的知识再次搬出来。
而是选择了关于管理思想的演变。
这其实更能让读者去了解管理。
因为,在了解了管理背后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一系列因素后,作者更容易去了解管理的发展的源,也就更能加深对管理的理解。
1.中西方的管理渊源不同。
西方的管理来源于最古的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这显示了西方的人是认为人生来是邪恶的。
需要用一系列的法规来进行约束和制裁。
而中国的管理则来源于儒家的“仁”。
这种思想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人的行为可以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
而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是会受到尊敬的。
这种区别导致了中西方的进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中国的发展走向了中庸和封闭。
而西方的发展则走向开放和具有创新的精神。
2.管理是与一系列的因素相关的。
管理的发展,往往都是源自于科技的进步,由于技术的提高,往往导致生产单位的规模发生变化。
这将导致原有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单位的规模于是需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办法。
管理的发展与人的思想的解放也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人的思想的解放,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往往要考虑出了金钱以外的许多其它的因素。
这便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了需求。
3.研究管理的人的角色在发生着变化。
古代的思想家是作为管理思想的先驱出现的。
之后的一段时间,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于管理思想的发展。
而在科学管理时代,工程师和数学家则成了管理思想研究的主力。
当代的管理则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
这是一门融贯多种内容的学科。
包括工程师,数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等都参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而由于这许多方面专家的综合研究,使得管理科学的发展日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自法约尔的管理五项职能的提出。
管理围绕着这五个方面,已形成了一门相对完整的学科。
4.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更加感到了管理对于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管理的思想的跨越发展都与一些社会的大的事件相关的。
例如,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管理在这时候也由于宗教改革的进行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则使得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思想的到了极大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同步与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的继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的主要内容。
管理活动自古以来就存在,“管理活动即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作者一开始就把管理融入在文化的范围来研究的。
作者所研究的文化的范围主要是从经济方面(文化的经济方面是指人同资源的关系)、社会方面(社会方面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人与人的体系)和政治方面(文化的政治方面是指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它包括为建立社会秩序和保护生命财产而做出的法律和政治的安排)来进行的。
雷恩把管理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当今时代。
奴隶制扼杀了人的个性,封建制度则紧紧地把人束缚在土地上,在那个时代管理就是统治阶级凭仗其通知统治的地位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对被统治阶级,管理就是对被管理人的一种硬生生地控制,人们普遍对管理持有狭隘的看法。
后来在欧洲的文化新生的影响下,管理哲学在工业化前后阶段有了巨大的发展。
例如,出现了查尔斯•巴贝奇有关生产技术分析和工厂的人事思索,罗伯特•欧文有关工业化对人的影响的探索和亨利•瓦农•普尔研讨的制度化问题。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的出现,管理才形成了公认的系统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强调如何通过优化作业来减少不必要的程序来实现效率的提高并要求工人与管理者相协调。
在泰罗的科学管理之后,相继出现了以亨利•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关于管理的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即计划(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建立企业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使人发挥作用)、协调(连接、联合、调动所有的活动及力量)和控制(注意是否一切都已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这一思想已成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
再者就是他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分工原则、权威原则纪律原则、统一命令原则、统一指导原则、共同利益优先原则、奖酬原则、集权原则、等级链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主动原则、团队精神),这些原则至今仍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而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马克斯•韦伯则创立了行政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企业组织的管理应该是理性化而且应包括:(1) 分工明确;(2) 按等级原则安排职位;(3) 用正式的程序来甄选员工;(4) 正式的规则和制度;(5) 职业导向;(6) 非人格化:组织的控制和规则的实施具有一致性等特点。
以上三人为主要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假设上,他们都有较为严密的理论,把人当作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的,管理中带有较大的硬性。
科学管理出现以后,管理思想便有了更加飞快的发展,梅奥从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得出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对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
“社会人”时代认为物质利益并非人的主要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比物质的满足更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人的因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社会人”时代,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五个层次)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有深远影响的理论。
但这一时期管理思想显得有些混乱,管理理论四花八门,出现了人际关系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团体力学等理论,研究管理而产生的不同学派的理论越来越多,对管理概念的定义、对管理职能的分类更是门类繁多,管理哲学出现了某些“混淆”的痕迹,以至后来孔茨提出的“管理理论的丛林”。
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确是管理思想活跃的时段,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这一时期的管理一大进步就是从“经济人”的一般车间管理逐步走向组织高层管理以及人成为了管理中最受关注的因素。
进入当代管理阶段,管理显得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带有“硬”性。
民主式、参与式的管理越来越得到强调,对组织中人的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组织文化理越来越成为影响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概而言之,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组织的“新人道主义”。
这个时期主要的管理理论有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佛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利克特的“9.9管理”和菲德尔的权变领导模式以及系统管理理论等。
显然,当代管理少了一些“硬性”多了一份人性,它们对人的假设越来越人性化,不像以往那么极端——他们更多的是认为人既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
不少管理学者提出了要把个人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综合起来,要在组织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氛围。
当代组织逐渐走向民主化、扁平化和人性化。
此外,现代管理者对管理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他们认为管理并不存在一种最优的模式,而更强调一种情景管理和权变管理,我认为这是管理思想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粗略的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的哲学和思想已经发生了复杂而有深刻的变化,但不用疑问它的每一次前进和飞跃都是站立在前人的胳膊上的。
然而,研究管理的发展史不仅是为了知道前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管理经历了一些怎样的演变,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了解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现在的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