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当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摘要:在对现当代诗歌的鉴赏中,我们要注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再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来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关键词:诗歌鉴赏;创作背景;意象;情感;语言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都有很大地好处。
那么鉴赏现当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从诗歌产生的背景入手
背景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是作品的“大语境”,具体诗句是小语境。
如果把握了大语境,便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
文学作品源自现实生活,诗歌更是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
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一般认为,1922年他赴美留学,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正是在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的情况下,闻一多先生吟出了这首杰出之作《死水》。
将自己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同时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现得集中强烈。
所以,我们在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就不难理解整首诗的内容。
再如,穆旦的《赞美》一诗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诗
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春城昆明时所作。
一路上诗人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赞美》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
由此可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能够正确解读赏析诗歌所不能缺少的一个步骤。
二、要把握诗歌的意象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但实际上,也可以用它来解释中国现当代诗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由于他们都是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而被写入作品中的,所以这些形象已经附带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它们便不再等同于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阅读、鉴赏诗歌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
如藏克家的《老马》,诗人在诗中所塑造的老马形象拥有忍辱负重的命运和忠厚善良的性格,从老马的处境和命运特征看,我们能体会到老马的愚昧无知。
由这一中心形象引发联想并联系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匹负重受压的老马所代表的就是旧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民。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整首诗的主旨。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
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竟自由。
”在这七句话中,他采用了“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我们通过把握这些意象,能看出作者由此创造出来的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这既是当时蓬勃开展的工农运动的写照,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
那浓重的色彩、竞争的场面、搏击的气势、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聚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透过意象达到了诗的意境之中。
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要展现对母校的留恋,选用了很多与康河有关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浮藻”、“夏虫”、“康桥”等。
将这些意象融合于诗中,表情达意,展现了诗人对母校深沉而复杂的依恋之情。
因而,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作者选用的意象,再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的意境美。
三、要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
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
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一不浸透在诗中,它们或喜悦,或忧伤,或遗恨,或悲哀……所以只有很好地体会了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如在闻一多先生
的诗《发现》里,诗人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都压缩掉,先声夺人地把悲愤、失望的情绪极其强烈地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仿佛郁结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有一种灼人的美。
他那种回到祖国面对“噩梦挂着悬崖”的“恐怖”,痛心疾首与呕心沥血之情,是读者一下子就能体会得到的。
再如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作者写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余欢乐,我们心中都结着过多的“激愤”,“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其中还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炼而概括,即用最恰当的字句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并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如《再别康桥》中作者选用了“轻轻”、“悄悄”、“沉默”、“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这些词语,给人轻巧华丽之感,排除了离别中“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同时全诗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有很强的感染力。
再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
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
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主旨虽然最难把握,但如果从上面的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再加上我们自身的悟性和灵性,现当代诗歌的鉴赏应不再是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