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社会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社会生活
2014年4月22日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 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交通事业 ①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②改革开放后,最终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 大国。
2.1953-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3.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公有制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 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1978 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核心: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014年4月22日
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 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 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 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 电视事业的诞生。
考点巩固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成功 探索与失误),总结其经验教训。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历史意义。 3.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措施、作用。 4.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意义; 5.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 放上海浦东的相关史实,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6.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史实,影响因素。交通通讯大众 传媒变迁的表现。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 道路。 2.1953-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 营。(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2014年4月22日
3.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
(2)核心:“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
的积极性。
2014年4月22日
4.1978 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
产发展缓慢。
(2)核心: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通讯事业:2003 年第三季度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 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大众传媒:1993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2014年4月22日
思维拓展
学案P91一、二题。
归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失误的表现
(5)从依靠力量来看: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2014年4月22日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表现
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期的经济从整体上 看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经济。其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由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向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 ①官僚资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 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②封建地主经济→农民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合作社经济:1950 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废 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从 1953 年起, 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国内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3.经验教训:
(1)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 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从建设道路看: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3)从建设速度看: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从生产关系的变革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水平。
1950 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调整工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
劳资关系,1953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手工业合作社:从1953年起国家对 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14年4月22日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原因、核心、意义。) 1.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 (1)原因: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2014年4月22日
二.对外开放“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
(2)“线”是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沿海经济 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 且“走出去”,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 所有国家开放。 (5)“宽领域”是指我国开放的领域不仅涉及经济,也涉及保险、邮 电通信等领域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 域。 (6)“多层次”指设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 放区,并且不断地向内地延伸,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失误的突出特 点、原因及教训 1.特点: 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所有制结构急 于求纯。 2.原因(1)主观原因: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急于求成,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脱离中国实际。②没有
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违背民主与法制的原则,把阶级 斗争的作用夸大。 (2)客观原因: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②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孤立、封锁和包围,中苏关系恶化等影响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社会生活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过渡时期 1949—1956 国民经济恢复期1949-1952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1953-1957 三大改造 1953-1956
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徘徊期 1976-1978
新时期1978以来
2014年4月22日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
(1)原因: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严 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2014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