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PPT课件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
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4—9段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
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
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10—12段
研读第一部分
1、文章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明祭奠的时 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饱含至哀深情,确立了全文 的情感基调。 2、第二段:写身世家世 第三段:回忆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聚少离多,抱憾终生。(三会三别) ——表哀悼之情
第三段、三会 三别 二十三岁应试归来
背景介绍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年纪比韩愈 略小。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 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 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 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 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 哀恸欲绝的祭文。
历来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 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 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
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 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文体特征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 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 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 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 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 以无韵散体来写。
二十三岁:回家省亲 •
二十九岁:去汴州任幕僚 •
三十一岁:罢官、侄子去世 5、探讨思考:韩愈为十二郎而写作祭文,为何从自 身幼年情状写起? 文章从自身写起,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生活,突 出叔侄孤苦相依,见出叔侄感情基础深厚。
6、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
生离之情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源自——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韩山师范学院)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 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 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 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 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 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
作者生平经历
韩愈,三岁而孤,靠兄嫂抚育成人。怀瑾握瑜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满腹经纶却功
名蹭蹬( cènɡdènɡ )(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
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 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招祸,一贬阳山、再贬河 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 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 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研读第二部分
1、点拨: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
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
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
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
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 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抒情的段落有2、5、11、12自然段,标志性 词语为段首‚呜呼‛。 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的悲哀融 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是波浪式的。 全文悲起 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 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 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 的结构把作者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 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 ng)徐州 汝遽(jù )去 万乘(shè 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归取其孥(nú )
尚飨(xiǎng)
文学成就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 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 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 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 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 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与柳宗元一 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 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有创新,语言 自由朴实。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杜牧把韩愈的 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 代之衰‛。
三落三起 1. 803年 担任监察御史,关中大旱,上《论天旱人 饥状》,请求宽民徭役、除民租赋 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 3. 814年 平定淮西乱,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 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刺史 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
二十七岁墓地相会 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离开汴州 徐州罢官 西归京城
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 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也 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 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抒悔恨之情
研读第一部分
4、根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韩愈的生平 三岁:父母双亡 • 少年:兄长去世 •
十九岁:到京城 •
二十七岁:嫂子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