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ppt课件
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 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 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 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 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 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 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 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 人生感慨。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 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 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 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 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叙写琐事,而是放在宽阔背 景中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
如十二郎英年早逝,本身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 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别多聚少,再加家世凄凉,作者三 兄早世, 两世一身, 现孙辈惟一的十二郎又逝,岂不悲痛 之情更重,更催人泪下吗?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本文除借助叙事表达思想感情,还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 感情。
如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 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 郎死的事实,反诘语气有力强化了作者震惊程度。接下去 几句, 3个“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 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5个带“矣” 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 不已心情。 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 的感情更强烈;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 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知道 探望 初次 才
虽然 即使
像 而 如果
其
未知其言之悲 其后四年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死而有之,其几何离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其又何尤 其信然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无知,悲不几时 其然乎,其不然乎
代词,她的 代词,那
语气副词,表反问
语气副词,表揣测、推测
连词,表假设 表选择
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
其嫁,如此而已。
希望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
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问题:
同“享”,鬼神
享用祭品。
1.概括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 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 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 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 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 无不工。”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 人必不友。” ——赵与时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 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 无疑的。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 及教养遗孤等事。
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 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 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 痛,语语从肺腑流出。
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 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思念之情
追悔之情
痛悼之情
人生无常
有能力
来
安慰 马上
接来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墓地
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
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从穴乏声,即葬时下棺入穴
临
代奴婢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
殓,给死人
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 穿衣入棺
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 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精神
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
期也。 才
幼儿儿童 希望
成长立业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
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
呼哀哉!呜呼哀哉! 近来
时常疼得厉害
这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 孤苦相依、情深谊长;
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 三是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 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 四是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 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 五是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 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 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 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 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 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
生乎?抑别有疾而至这斯乎?其…抑…选择问
丧
在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
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 大 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 概
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将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给
才
来
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
“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 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 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 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 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 酷的现实。
骨肉之情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 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 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 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 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 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 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 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 互相照顾 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 着生活
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 实在是我造 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 成得灾难
又已何往尤, !“抱彼怨 苍者天”,“曷其有极什”么时!候自才今有尽头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
听课文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朗读课文
叔父,古代兄弟排行
通馐,美
以伯仲叔季为序
味食物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
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
二郎之灵: 含,怀着
形旁为歹,到阴间地下去, 引申为不好。声旁是没字 知道 依靠
呜呼!吾少省写孤,,合义及为死长,不省所怙,惟
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
丁为小 果实,零 为落,取 “树上 落下小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取老虎追赶野
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
兽表象,表急. 突然。
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
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离开
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为乘,万乘指 天子的武备,即高官。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Fra bibliotek叔侄深情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 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
纯正明智
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 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
动词,继承
谓理者不可推为何,而寿者不可知寿矣命.的长短
……的事业 确实
虽然这样 虽然,多吾久 自今年来,苍苍者将 欲化而为白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 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 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 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 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 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 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 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 “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 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 等。
解释词语
衔哀致诚 不省所怙 止一岁 汝遽去吾 辍汝而就 抱无涯之戚 其信邪 不克蒙其泽 其几何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