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在场地与景观处理上,里伯斯金采用了一种疏朗而略带荒废的方式,让参观者觉得这不是 一个令人欢快的场所:地面的青苔,干净的树木,让整个场地的氛围都显得肃穆而宁静。参观 者走近这里,如果已经先验的有了关于犹太民族历史的了解,这种刻意的设计,就会不由自主 的让观者感到由理性包裹着的痛苦与挣扎。如图3-1
3.无意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个人能察觉和感知),前 意识(经过注意和努力能察觉和感知),以及无意识即潜意识(完全不能察 觉和感知的)。还总结出人的两个本能:生之本能(性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与死亡本能(攻击和破坏本能)。荣格将个人无意识推广到集体无意识,集 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实际上是人类所继承下 来的与原始祖先相联系的种族记忆。
因此,这座博物馆需要的不仅仅是带给人们的安慰,还应该夹杂着恐慌和紧张,来唤起人 们对曾经历史的反思。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 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博 物馆(犹太人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
摘要:简述人类复杂的情感,著名心理学派及其理论,探讨它在设计中的应用手法;具体 讲述环境心理学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以及昂赞多面体图书馆的运用。
关键词:心理学;建筑;人的心理;博物馆建筑;图书馆建筑
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个体人格特征,包括意识倾向(兴趣、态度、气质)、 能力(智力、技能)、性格(内向、外倾、保守、进取)等;现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注意态度 (分心、随意、集中、无意识)、情绪体验(心境、激情、热情、懒散)、安危应激(快乐、 安宁、恐惧、焦虑)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想象和创造、言语和思维、记忆和表象、 感觉和知觉)、应对过程(需要、动机、活动、行为)等。
案例分析1——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馆设计的时代背景:
二战之后,使德国人、法国人 甚至整个欧洲的人民都感到轻松和安全。为 了表示"勿忘历史"的决心,德国还为犹太人 修建了一座大屠杀纪念馆。2005年12月15日,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最终落成。
丹尼尔·里伯斯金(D.Libeskind) 设计的“柏林博物馆(犹太人博物馆)”建 筑,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 作品: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 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 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
人类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筑的形态多应该是积极,美好的。对 于形态的不恰当选择或者对于空间的不恰当处理,都容易引起人们的紧张不 安感。例如十分突兀的上大下小的造型和金字塔的造型相比,后者更能给人 们安全感,又比如,开敞明亮的环境,能使人们感到自由舒适,而狭长黑暗 的环境,只会让人们怯而进入。
4.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 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主张所研究的只能是外显的行为;个体的反应构成行为的基础,由多个 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被动学习的;通过对动物和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 同类行为。
建筑的形成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非常契合, 单体需要借助整体的环境来表现,受到环境的掣肘, 却又要保持在环境中的特殊性,唯一性,与整体环境 成为相互增色的关系。此外,格式塔提到的似动现象 作为建筑外立面和形态的手段是非常常见的。外立面 图案的排布往往都是有规律的,有时为了形成运动感, 会故意打破某个规整图形,或者去掉其中一部分,此 时建筑的外表皮感觉依然是整体的,却有了一种向缺 口运动或者紧缩的趋势;而一些相同风格的建筑群排 列,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建筑间似断非断,有了序 列感,相互间遥相呼应。
重要心理学流派
基于这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很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心理 学流派——
1.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 的性质和意义 。许多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 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建筑师为建筑而生,为人的生活服务, 我们对于特定领域的心理掌控不亚于 心理学专家。人们复杂的情感因素, 是我们建筑之所以变幻多端的最终指 向性的答案……
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前言
建筑师为建筑而生,为人的生活服务,我们对于特定领域的心理掌控不亚于心理学专家。 人们复杂的情感因素,是我们建筑之所以变幻多端的最终指向性的答案。人类在不断地解释环 境,适应环境,同时也在改造环境,来满足需求。人际交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都在影响 着周围的居住环境。作为未来城市设计师,建筑师的一员,我们明白大自然的伟大和不可抗拒 的力量,我们只能顺应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用建筑独特的语言去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人们 在我们设计的环境里更加的舒适,惬意。
需求的改变反应在建筑上,就是建筑史的一个演变,从最初的藏身之所,到现在的高楼大 厦,海景别墅等等。人的需求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进化越来越多,建筑也不单单是冰冷的 墙体和楼板的组合,它需要文化的注入,才能称之为优秀。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在现代社
会看来,可谓平淡无奇。然而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柯布的理论具有颠覆性,他带动了新时代建 筑的进化,不但建立了人和建筑的良好关系,也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建筑的各种需求。一个好 的建筑师,应该是自然而然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的,而不是只在他专业的圈子里具有威望。
2.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 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臻于自我实现 的境界。认为人的需求有5个层次,人只有当其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 能表现出来,需求的5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 实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