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的研究(一)
杨建新 2002-11-12
投稿
本系列论文是本网特约撰稿人杨建新先生提供,是关于企业流程再造不可多得的全面文章,理论与实践俱全,本网将陆续刊登,欢迎宽敞网友扫瞄!
摘要
本论文首先从现代企业经营治理模式与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之间存在的要紧矛盾和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紧特征动身,描述了从60年代到90年代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相关的思想和观点,论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起源及其内涵。
其次,本论文在研究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实施企业流程再造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企业进行再造时,需要一个系统的企业流
程再造的理论框架,这一再造框架包括:一系列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
在那个框架的指导下,流程再造才能顺利地完成。
企业流程再造框架促进了企业流程再造由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变,增加了流程再造的可操作性,减少了流程再造的失误。
最后,将企业流程再造框架具体应用到了k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的研究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分析现有新产品开发流程,得出了开发流程的描述,并建立了流程的IDEF模型;使用ASME方法,定量分析了各个活动消耗的时刻,发觉了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使用作业成本法,计罢了流程的实际费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流程。
新流程实现了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减少开发费用的预定目标。
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框架对企业流程再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节约再造耗用的资源,确保企业流程再造能够顺利完成。
另外,企业流程再造不是一朝一夕的情况,流程的再造应该是连续不断的过程。
关键词:企业流程再造(BPR)IDEF方法ASME方法作业成本法(ABC)
第一章引言
1.1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挑战面前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及最清洁的环境来满足不同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和企业可持续进展的要求是企业所面临的难题,企业要生存和进展,必须时刻审视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
许多企业纷纷采纳企业流程再造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希望通过企业流程再造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的治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迈克尔.哈默(Hammer)于1990年用Reengineering表达对企业的全面改造。
1993年,哈默(Hammer)和CSC顾问公司的杰姆斯.钞票皮(JamesChampy)联名出版了<<企业流程再造工商治理革命宣言>>。
定义企业流程再造为"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全然性的重新考虑和完全的重新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
"企
业流程再造包括四个含义:全然性、完全性、显著性、业务流程。
全然性:对长期以来在企业经营中所遵循的差不多信念,如分工思想、等级制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官僚体制等进行重新考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进行制造性思维。
完全性:企业流程再造不是对企业的肤浅的调整修补,而是要进行完全的改造。
抛弃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显著性:企业流程再造追求"飞跃"式的进步,如大幅度降低成本、缩减时刻、提高质量。
业务流程:企业流程再造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开始,因为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生命线。
因此,所谓流程再造,是指从顾客的需求动身,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对企业流程进行全然性的考虑和分析,通过对流程的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为有价值的结果,实现企业流程完全的重新设计,从而获得企业绩效的巨大改善。
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关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存在于组织之外,是阻碍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进展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
企业的内部环境存在于企业的内部。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不可回避的,企业只有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进展。
成功的企业是能够同意不断变化的
企业。
最理想的企业目标是使企业的生产、流程、内部结构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
如何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成为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课题。
如何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现在存在专门多治理理论和方法,例如:全面质量治理(TQM)、目标治理((MBO)、准时制(JIT)。
任何治理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存在、进展差不多上和企业的内外环境息息相关的。
环境的适应性是衡量治理理论有效性的差不多尺度。
实践证明上述的理论不能完全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现行的治理模式来源于18世纪的亚当.史密斯的劳动分工理论和19世纪的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制度化治理理论"。
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应用这两种理论,组织大批量的汽车生产,建立了汽车流水作业线,提高了生产率。
通用公司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应用这两种理论治理通用公司,强化了部门治理。
这些治理理论适应了企业当时的内外部环境。
进入80年代以来基于这两种理论所倡导的经营治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经营治理模式与内外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紧表现在下列方面:
(1)分工过细导致一个经营过程有专门多部门完成,运作
的时刻长,成本高,信息在各部门流通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刻和精力进行交流、沟通。
各个部门对需要处理的事件又有不同的优先顺序,差不多上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优先处理,因此专门难保证一个经营过程按照顾客所希望的时刻完成。
(2)各部门按职能划分,职员只对自己的上级主管负责。
部门所追求的是部门的最优,各个部门都尽可能地占有企业资源以及获得最大利益,专门难达到整个经营过程的整体最优。
但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对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顾客并不关注企业中的某个部门业绩,而是整个企业的经营行为。
(3)现在的企业层次过多,机构臃肿,为了衔接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企业需要设置许多治理人员,这些治理人员对经营过程进行协调,操纵,监督,审查。
现在,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在专门多方面差不多发生了全然的变化。
人类差不多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要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消费需求一直停留在量的满足基础上,企业的经营重点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在短缺经济中,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使企业能够较容易的通过市场的扩张,增加收入,带动经济增长。
进入70年代,生产量的增长超
过了需求量,消费者注重"质"上的满足,企业关注的重点是质量和性能。
进入80年代,消费者需求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
企业从生产型、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
从80年代开始,供给过剩开始在发达国家出现,进入90年代,生产力过剩差不多从某个国家的能力过剩演变成全球性的过剩。
(2)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在日益加剧。
世界范围的经济一体化加速了竞争的格局,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差不多不局限于本国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世界排名前几位的企业进行角逐。
各个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都试图在资金、设备、人力、机制上超过对手,企业的生存每时每刻都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竞争失败的企业面临着倒闭破产的结局。
(3)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各个企业意识到依靠规模和低成本的经营方式差不多专门难满足飞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也专门难赚取最大利润,市场机遇不断涌现,又迅速消逝,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品种增加和新品换代的速度加快。
企业需要特不迅速地抓住市场机遇,推出相应产品,另外,假如市场机会消逝,又能将企业的能力转到新的领域,为企业赚到可观的利润。
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4)企业职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有了专门大的改善,职员的素养和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职员差不多不满足每天只做机械的简单劳动,职员希望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不断地同意培训,自主治理,希望拥有决策的权力。
(5)信息技术不断进展,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知识、技术、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
这些都促进了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为职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一般职员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能够承担专家水平的工作。
在哈默和钞票皮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之前,差不多具备了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雏形。
任何一种治理理论差不多上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逐步进展起来的,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促使治理理论产生、进展的缘故,治理理论也需要和经济的进展水平保持一致。
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许多治理学家提出了精辟的思想和观点,如针对新环境下的治理理念、组织体制、经营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应作的变革,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975年,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D.M.McGregor)发表了《企业的人性面》。
麦格雷戈提出了Y理论"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融合",尊重职员的人格当作企业治理目标的本身,以人为本是企业流程再造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