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复习七年级下4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中考复习七年级下4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5.(2011·安徽中考)九年级学生牛牛经常旷课,夜不归宿, 到网吧玩游戏。后因缺钱上网,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 受到刑罚处罚。同学们对此在QQ上展开了议论,其中正确的 说法有( )
①小兔子乖乖:乖点好耶,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否则害人害己
②笨笨鸟:牛牛受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
审理的“农民工二代”犯罪案件的前5位。其中,前两类案件
占到总案件数的74.53%。 “‘农民工二代’侵财案件的数额一般不大,但不计后 果,有时会为了很少的财物而采取暴力手段,甚至不惜夺取他 人性命。”晋江法院刑一庭副庭长洪朝参说。晋江法院研究 室法官黄永星认为,网络、网吧在“农民工二代”犯罪中的 负面作用非常大,网吧已成为“农民工二代”犯罪团伙的主 要聚集地。
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但是,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
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 追求低级趣味,违反纪律,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违法,甚至
是犯罪。青少年应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
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司法保护多指处理未成年人案件、事件中的 保护,应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参与的社会保护相区别。
案发前在当地一小学读六年级。据伍某交代,由于其迷恋电
子游戏,父母给的零花钱每个星期都超支,而房东叶某每次 来收房费时,都会有好几张百元大钞放在身上,加上叶某又
独居在自己隔壁临时房内,于是一个偷窃的恶念就由此而生。
31日晚其去房东叶某宿舍偷窃,当爬厨房窗户进入房内时, 被叶某发现,伍某就用随身携带的铁棍对叶某一阵狂打,直
罚金与罚款仅一字之差,但二者分别适用于
不同的违法行为,罚金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处罚方式,罚款
是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两者是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 行为处罚方式的不同,不可混淆。
1.(2010·南安中考)2010年4月14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
民法院对重庆市公安局原常务副局长、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 文强进行一审宣判。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文强因犯有受贿
2010年1月7日,被盗自行车车主刘某等十名失主在重庆 市合川区人民法院领取了退赔款,从法官手中接过退赔款的 失主们分外高兴。
刚满16周岁的王某从2008年开始伙同他人窜至合川区涉
外商贸学院、急救中心等处盗窃自行车,短短一年时间便盗 窃车辆百余辆,成了名副其实的惯偷。2009年6月,王某因
涉嫌犯盗窃罪被合川区公安局刑事拘留。合川区法院未成年
4.(2010·中山中考)近年来,国家严打酒后驾驶。市民张 明宝在深度醉酒状态下独自驾车,造成5死4伤的严重后果,
被南京市中级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说
明( )
A.酒后驾驶是严重违法行为
B.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C.凡是违法行为必然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导致严重的违法行为
护。但是,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 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践行道德,从小事 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青
少年应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管制,要求未满18岁的手机签约者自动接受过滤服务。
2.案例两则
案例1.
杭州原副市长贪污受贿1.98亿一审判死刑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年5月12日对杭州市原 副市长许迈永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
许迈永犯受贿罪、贪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案例2.
16周岁少年连偷百余辆自行车积极退赔获轻判
而筹集上网费用则成为“农民工二代”犯罪的重要诱 因。痴迷上网的经常需要购买网络虚拟财产,有的“农民工 二代”就是为了区区几十元上网费便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 路。 具有较大随机性、冲动性 据黄永星介绍,“农民工二代”犯罪动机具有较大的随 机性和冲动性,侵害对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介绍,晋江是全国最早承诺不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
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的法官考虑到这起案件的社会影响,在审 理此案的同时,积极挽回失主的经济损失,也为未成年被告
人争取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法官积极做通王某及其家属的工 作后,王某的父母代替王某垫付了3 000余元的退赔款,法
官经多方联系,找到了曾向公安局报案的十位受害人,并将
退赔款如数发还。考虑到本案被告人王某系未成年人且认罪 态度较好、积极退赔的实际情况,合川区法院判处王某有期 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1 000元。
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
奸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 个人全部财产。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主要对违法犯罪的人具有约束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律特征的认识。材料中文 强虽然是高官但违法犯罪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体现了法 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 束力,故②③符合题意。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虽然是法
1.手机上的“黄”怎么“扫”?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互联网传播领域的规 范和管制日益加强。除了在原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电信 (或网络)传播法等基本法规中增加有关网络色情方面的规 范和补充外,很多国家针对网络色情还出台了专门的法律。 比较典型的有:美国1996年国会通过的《通信内容端正法》, 1998年制定的《儿童在线保护法》,1999年国会通过联邦贸 易委员会制定的《未成年人网络隐私规则》,2001年制定的
1.法律的特征和犯罪的特征是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
2010、2011年各地中考多结合文强案、“酒驾”案、高
官贪污案件及其他热点案件考查法律的特征或犯罪的特征, 间或考查法律的作用和性质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012 年备考,应注意对当年热点案例的了解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2.预防违法犯罪是中考的常考内容,也是对有关法律问 题认识的落脚点。近年中考多结合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考查对犯罪危害的认识和由此得到的启示即加强自我防范, 防微杜渐,多以选择题、简答题、漫画题形式进行考查。 2012年备考中对此部分内容应多熟悉和理解。
笨笨鸟下次不再干了
③绿魁0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 我们应避免沾染不良行为 ④一剪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 造成危害,我们应引以为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通过对牛牛不良行为的QQ议论,考查不 良行为的危害及与违法犯罪的关系的有关知识。牛牛受刑罚 处罚,不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而是因为持刀抢劫, 造成受害人重伤。②混淆了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区别,也
混淆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严格界限,是错误的,可以排除。
小学生偷窃不成打死93岁老妪
2010年11月1日上午6时,浙江温 岭市泽国镇发生一起命案,泽国镇下 周村一名独居的93岁老太太叶某被发 现全是血惨死在下周村老人活动中心 旁边的住所内。15小时以后,警方将 14岁案犯伍某抓获归案。据了解,案犯伍某是四川人,随其 在牧屿管理区务工的父母来下周村租住在死者的临时房内,
《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德国1997年制定的《信息和通讯服
务规范法》简称《多媒体法》;新加坡1996年制定的
《网络行为法》;日本2003年实施的《交友类网站限制法》, 2009年4月开始实施的《不良网站对策法》。这些法律对于 网络色情有严格的限制,有具体的处罚及惩治办法。日本最 新实施的《不良网站对策法》直接对未成年人手机使用进行
至其死亡,后伍某就在死者门口清洗完身上的血迹,逃回到
相隔只有一间空房的出租房内睡觉,直至被抓获。
分析材料,可获取以下信息: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追求低级趣味,违反 纪律,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违法,甚至是犯罪。
(3)处于未成年阶段的青少年,受到国家司法的特殊保
律的特征但材料并没体现出来,所以①不能入选。④说法本
身错误。
2.(2011·南京中考)2011年5月11日,犯罪嫌疑人石某因
涉嫌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这说明 ( A.一般违法可能导致犯罪 B.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C.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D.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及法律的特 征。因盗窃而受到法律制裁,这说明法律具有强制性,故C 项符合题意。
3.(2010·衡阳中考)一高二学生王少伟,从小学起就迷恋 互联网,初中时出于好奇,开始研究黑客技术,2007年因攻 击2 200个境内外网站,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被依法判刑。 以上事实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严重危害性
C.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D.国家强制性
【解析】选A。本题设问直接,考查对犯罪特征的理解与认 识。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 本质的特征,故应选A项。
排斥状态。”晋江法院院长潘丰源说。
团伙意识滋生暴力亚文化 与父辈们一样,大多数“农民工二代”与当地人少有交 往。他们基本上以亲缘或者地缘为纽带进行交往,主要是自 己的家庭成员及相同家庭背景的其他流动人口子女。
“这些小团伙一般会有一两个‘权威’人物。一旦
‘权威’人物染上不良习气,便会迅速传染给他人。”洪朝 参说。
【解析】选B。本题借助酒驾案例考查学生对法律的作用及
违法与犯罪联系、区别的认识。由于酒后驾驶容易造成对公 民人身财产的伤害,所以国家通过法律打击酒后驾驶的行为, 以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严重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酒后驾驶属于违法行为,但未必是犯罪行为,故A项说法错 误;C、D两项则混淆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是错误的。 只有B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