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2.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德性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个性自由3.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4.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孟子荀子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8.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9.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10.《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11.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12.“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格物致知”。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二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定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与糟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的主要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这些儒学思想的意义。
14.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
根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解析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D [从材料“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生活目标”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必须对社会有实用,这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学习方法和功利思想,故B、C两项排除。
] 2.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德性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个性自由B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注重德性培养,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在心外,主张格物致知,“天理即是人欲”强调理在心中,主张不断地进行内心反省以达到认识理的目的,B项正确;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C项错误;理学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会追求个性自由,D项错误。
] 3.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D [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体现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与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相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与材料中“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质疑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B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项错误。
] 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B [理学家对于先秦时期孟子、荀子和西汉时期董仲舒均进行了批判,说明宋明理学具有批判性,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C [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
]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D [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项;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
]8.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A [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故A项正确;B、C两项提出了心学;D项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