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王阳判精神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 者乎”
——《传习录》
四、儒学的世俗化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格物致知
南宋以后主要官 方哲学;国际影 响广泛。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2.修身为本的道德自律
材料 (弟子)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分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3.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宋史》
文化积淀被打碎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3.社会危机
三冗之弊 内忧 阶级矛盾
①②
3.社会危机
③④
党争不断 外患
民族矛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4.危机重重下,士大夫精神觉醒
昨日之会,大率谈禅, 使人情思不乐,归而怅 恨者久之。此说天下已 成风,其何能救!…… 惟当自明其理,吾理自 立,则彼不必与争。
——《二程遗书》
北宋经济 繁荣、科 技进步、 士阶层扩 大、文化 政策宽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形成
北 宋 五 子
周敦颐 张载
成熟
邵雍 程颢 程颐
发展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1.儒学的思辨化
材料一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王守仁(1472-1529)
三、易简功夫陆王心学
1.主要思想观点
本体论
认识论
陆 “心”是万物的本原
九 “心”即“理”
反省内心
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
是真理”
王 “心外无物” 阳 “心外无理” 明
“致良知”
三、易简功夫陆王心学
2.“致良知”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 是良知,不假外求。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 学的发展。
主讲教师:张世博
孔子
创立
孟子
荀子
发展
董仲舒
独尊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1.儒学危机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简述儒学出现危机的时间及表现。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1.儒学危机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儒学出现危机的原因。
材料一 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体系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本体论是对万物本原的认知, 认识论是如何认识本原的途 径,伦理学是以本体论解释 社会生活。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 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 魏晋时期盛行。
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 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 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 僧。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2.文明危机
前日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 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译编自朱熹《童蒙须知》
探究:宋明理学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论,追求气节等 发展:(高、深、广)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的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五、理学精神千古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朱子文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如何定义“理”?这样 定义的目的何在?体现出理学的什么特征?
定义:世界本原,永恒的宇宙和社会法则 目的:完善儒学思想,提高儒学和儒士地位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1.儒学的思辨化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终极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它的看 法。
材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朱熹编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格物 致知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三、易简功夫陆王心学
陆九渊(1139—1193)
1.积极:有助于构建理想人格(气节、品德、责任、担当),塑 造民族精神,重建儒学信仰,发展中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2.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束缚思想、扼杀人性; 唯心主义;轻视自然科学。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古为今用,传承创新。
承担社会责任,提升道德品质
格物致知
接触学习 探究实践
万事 扩充 万物
具体物理 社会伦理 普遍天理
含义: 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
终极目的: 明道德之善。
看法: 注重知识和道德的结合,体现了理性精神;对学习 方法提供有益启示;忽视自然科学。
本体论 伦理学 认识论
地位
程朱 理学
天理
天理就是 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
材料二 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 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 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 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 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 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 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 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体系不完整
日益僵化
佛教的传入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 的成就在中国,我的 归宿在中国。
——钱学森
五、理学精神千古流
1.积极:有助于构建理想人格(气节、品德、责任、担当),塑 造民族精神,重建儒学信仰,发展中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五、理学精神千古流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五、理学精神千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