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医毒理学 第六章

法医毒理学 第六章

法医毒理学第六章
名词解释:
呼吸功能障碍性毒物中毒:毒物无论经何种途径或方式侵入机体而直接妨碍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从而造成缺氧,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称为呼吸功能障碍性毒物中毒。

选择题:(红色标记为正确答题)
1氰化物经何种途径侵入机体
A呼吸道B消化道C皮肤D以上答题均是E以上答案均不是
2氢化物的最主要的毒性靶器官是
A脑B肾C心脏D肝E肺
3氰化物的口服最小致死量
A0.9mg/kgB0.8 mg/kg C0.7 mg/kgD0.6 mg/kgE0.5 mg/kg
4CO中毒后一般多少小时难检出
A6小时B7小时C8小时D9小时E9小时
5CO中毒最有价值的检材
A脑B血液C心脏D肾E肺
论述题
一试述氰化物中毒的临床症状
1前驱期吸入者有眼,咽喉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

口服者则口腔,咽喉有麻木和烧灼,流涎,
呕吐。

尚有头昏,头痛,耳鸣,乏力及大便紧迫感等。

2呼吸困难期前驱期后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等症状。

体检见皮肤,粘膜呈鲜红色,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不齐及传导阻滞,瞳孔先缩小后扩大,并有眼球突出及恐怖面容。

神态由冷漠转入昏迷。

3痉挛期大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体温下降,强直性惊厥
4麻痹期感觉和各种反射均消失,呼吸浅而慢,最终因呼吸麻痹死亡。

二试述CO中毒大脑白质的变化
1血管周围的神经纤维髓鞘脱失
2广泛弥漫的神经纤维受损。

髓鞘和轴索的破坏,以脑室系统周围病变显著,可延及额叶,颞叶或枕极,加以胼胝体白质受累,在脑的冠状切面上常形成蝴蝶状的脱髓鞘分布
3融合或不融合的脱髓鞘斑片。

斑片呈海绵状结构,髓鞘脱失的纤维中轴索相对保持完整,斑片中心可见泡沫细胞,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第三节亚硝酸盐中毒
一选择题
1.对亚硝酸盐毒性作用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C )
A 使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影响氧含量的供给从而导致机体缺氧。

B 作用于呼吸酶,使生物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机体缺氧。

C 将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影响氧的携带和释放导致机体缺氧。

D 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结合,中断电子传递,使生物氧化过程终止。

E 与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机体缺氧。

2.以下毒物中,那一项的作用机制是影响机体对氧的摄取及运输( C )
A 氰化钾
B 硫化氢
C 亚硝酸盐
D 氯气
E 苯
二问答题
简述亚硝酸盐的毒理作用
答案: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其中的亚硝酸离子可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且影响结合血红蛋白释放氧,导致组织却氧。

另外,亚硝酸盐对周围血管有麻痹作用。

1.硫化氢中毒的主要靶器官是(C)
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中枢神经系统D生殖系统E循环系统
2. 硫化氢中毒者,尸斑呈(B)
A樱桃红色B暗绿色C紫黑色D暗红色E青紫色
3. 硫化氢进入体内后,较少分布于(D)
A脑B肝C肾D胃E肠
4. 氯气中毒多见于(C)
A他杀性中毒B自杀性中毒C事故性中毒5. 氯气进入体内后,其损害主要由(A)所致A氯化氢和次氯酸B氯化氢和氯气C次氯酸和氯气D氯离子和氯化氢E氯离子和次氯酸6. 急性氯气中毒以急性(B)受损为主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中枢神经系统D生殖系统E循环系统
7. 苯中毒主要引起(C)损害
A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B呼吸系统及生殖系统C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D生殖系统及造血系统E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
1.硫化氢中毒者尸体检查所见有何特征?
答:尸斑呈紫绿色或暗绿色,颜面、腹部、胸部
皮肤也呈暗绿色,这与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为硫化血红蛋白有关,颜色酷似腐败尸绿。

眼结膜充血,喉头粘膜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肺泡内有大量渗出物及炎症细胞,也可出现间质性肺炎或出血性肺炎,脑水肿。

2.氯气中毒者尸体检查所见有何特征?
答:急性氯气中毒死亡尸体以呼吸系统病变为主。

损伤部位及程度随吸入浓度大小而异。

低浓度吸入主要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损伤;高浓度吸入时则损伤深部小气道和肺泡。

3.苯中毒者尸体检查所见有何特征?
答:急性苯中毒死亡尸体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大脑白质广泛水肿,基底核、视丘和下视丘部位出现小血管周围间隙明显扩大,血管周围神经组织疏松和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周围出现大空泡,并有脱髓鞘现象。

肺严重淤血和出血,有明显肺水肿,灶性肺不张和气肿。

心肌间质淤血水肿。

肾小球淤血。

相关主题